“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
抛开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具象而言,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反映在整体建筑布局和建筑外形,代表天的地方建成圆形,代表地的地方建成方形。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建筑等人文景观设计上的具体落实。
北京中轴线本是一条元明清北京城的对称轴线,至今天仍完整保存。北京中轴线虽为“直线”,却贯通了诸多方”与“圆”“的“几何”形态的建筑(群)或构筑物。
这些“方”与“圆”充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伟大的中华文化在中轴线上的最高表现。
北京中轴线贯穿的主体是“方”型建筑群落,特别是紫禁城整体格局及紫禁城中的建筑院落及具体建筑,包括护城河平面布局、城墙布局、外朝(三大殿)、后庭(后三宫)、东西六宫等平面布局和立体(立面)形态,因是皇帝受命于天在地上管理国家的地方,因此都是“方”的,且都是最精华的古代建筑。
中轴线上与“方”对应的还有“圆”,没有像“方”那样普遍,却是精华中的精华,并更加奇妙,因为它象征“天”。
北京中轴的线上有诸多精彩的“圆”,主要集在天坛。
天坛并不在中轴线的“线”上,但它与神农坛分列轴线的两侧,属于北京中轴线(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本身代表“天”,或者是“天帝”牌位所在,是属于“天”的,因此,天坛集中了诸多代表天的“圆”。
但毕竟在地上,不完全属于“天”,因此,在天坛圆形建筑最外围也是方形的(围墙)。天坛“内圆外方”的布局集中系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
天坛由一字排开的三组圆形建筑(或构筑物)群组成,从北到南分别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三者以丹陛桥连成一体。丹陛桥在这里也是一条对称轴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为三重檐圆形大殿,坐落在三层圆形石砌台基座上。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三层基座台之间的台阶数为“九”,代表天的最大数字。
殿内楠木柱子的数目,也是按照天象来设计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金柱”和“檐柱”之和是“二十四”,象征二十四节气;全部柱子相加为“二十八”,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
殿内地板的正中还有一块带有天然龙凤花纹的圆形大理石,与殿顶圆形蟠龙藻井相呼应。
凡此种种之“圆”形,无不体现或象征“天圆”的特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沿丹陛桥向南,中间是皇穹宇,南侧是圜丘坛。
丹陛桥是与北京中轴线平行的天坛中轴线。丹陛桥中间的“天路”(相当于北京中轴线的“御道”)是为“天帝”准备的,皇帝也不能走。从丹陛桥走向圜丘坛祭天时,皇帝也只能在丹陛桥“天路”的东侧“御道”上走。
皇穹宇,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建筑,坐落在石砌圆台基座上,建筑本身和基座也都体现一个“圆”字。
皇穹宇最大的特点是外围建有圆形的“围墙”,即“回音壁”,反映了古人利用“回声”营造扩大“音响”效果的高超的科技水平。
实际目的,是为了营造皇帝与“天帝”“对话”,天地呼应的效果。
回音壁,也是游客最感兴趣的体验项目。
沿着圆(环)形墙壁(内侧)任意一处贴近轻轻呼唤,同在墙壁(内侧)另一处的任意位置,即便最远距离,贴近墙壁清晰可以听见。
遗憾的是,现在听不见了。因为公园为了保护墙壁,在离墙壁约1米的距离,设置了与墙壁“平行”的环形栏杆,游客隔着栏杆无法贴近墙壁,声音无法沿着环形墙壁传递,几乎没有“回音”效果。
只见游客们面对墙壁此起彼伏地大声呼喊,却听不见“回应”之声。
但有一处回音效果非常突出,可惜很多游客不知道。
这就是皇穹宇南侧“丹陛石”前,有一块刻有“三音石”的石板(不是三音石),向前再数第三块铺地石板,才是“三音石”。
站在此处,面朝南,“高喊”或“击掌”,可以听到明显扩大的回音。
物理上很容易解释。因为三音石处于环形回音壁所围成的“圆”的中心,距离回音壁距离相等,声音发出去,在环形回音壁上同步反射回到中心点,声波叠加共振,声音变大。
原来就有一种“传说”。站在“丹陛石”前第一块石板上,(击掌)有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有两声回音;站在第三块石板上(“三音石”),:(击掌)有三声回音,也是最大的回音。
是不是太奇妙了!
但,如果游客很多,因为声波在人身上进行“散射”受到阻隔,回音效果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皇穹宇前(南)就是祭天的“核心”圜丘坛了。是“天圆”的核心表达。
圜丘坛的最外围,则是代表“地”的方形围拢的墙壁。方形墙壁内则是较矮的圆(环)形墙壁。
再向中心,则是圜丘台。
圜丘台是代表天的多个“同心圆”构成的坛。“坛”是三层石砌圆形台阶垒叠而成,每层圆台之间有“九级”台阶连接。
最上层圆形“平台”的“圆心”则是圆形的“天心石”,是皇帝祭天,与天帝“对话”的地方。
围绕处于圆心的“天心石”,外围是一圈一圈的石板(块)铺就。从内向外,第一圈有9块,第二圈有18块,第三圈有27块,以此类推,共有9圈,最外圈是九九81块。第二级圆形台面上,铺地的石板(块)从第10圈开始到18圈,每圈铺装石板数还是9的倍数,可以继续推算到最下层的圆台。每一圈石板(块)都构成一个“圆”形。
圜丘坛的诸多的“圆”和代表天的最大数“9”(及其倍数),在此有充分反复地体现。
实际上,天心石上,也有回音效果。
这是皇帝与天帝“对话”时,为能够扩大皇帝的祈祷声音以达“天庭”,或为皇帝清楚听见来自“天帝”“的应允”之声。
此处回音效果,是因为圜丘坛外沿设有环形布局的若干汉白玉栏杆反射声音所致。
可惜,很多游客也不知道,只是在天心石处摆姿势拍照而已。
天坛,就是北京中轴线上“圆”最多、最集中、最奇妙、(建筑)最精致的地方,因为,它是代表“天”的地方。
实际上,中轴线上还有几处有“圆”的地方。
日晷
紫禁城太和殿前的日晷是圆的。日晷是古时相当于“时钟”的计时器,是中华民族在天文计时方面的重大发明。立在太和殿,也是皇权的象征。
藻井
藻井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圆形,象征天宇的崇高。故宫太和殿、养心殿、钦安殿、皇极殿等重要大殿内,在皇帝宝座和供奉神佛的龛上部,装饰有藻井。
万春亭和千秋亭
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均为重檐,上是伞状攒尖圆顶,下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万春亭与千秋亭与中轴线对称分布,“万春”与“千秋”相呼应。
钟鼓楼内的钟和鼓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就是钟鼓楼,南北相距很近(约米),南为鼓楼、北为钟楼(中轴线的北端点)。
钟楼内的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古代铜钟,有圆(筒)形特征,横截面是圆形的。虽然这个“圆”形状与“天圆”无关,但古时报时撞钟时,敲下,与天象有关,即表示一年的12个月、24个节气、72候,加一起就是。
鼓楼内的鼓,也是圆形,虽与“天圆”无关,但鼓的数量和击鼓时间和次数也与天象有关。除1面主鼓,24面群鼓象征24个节气。与钟楼敲击次数一样,也是响,象征一年的月份、节气、候数之和。
这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圆”,无不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是精彩的“圆”、精致的“圆”、精美的“圆”、精深的“圆”。
寻访北京中轴线,不要忽略的这些“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