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树
从古代诗词到名人书信,从经典书目到历史文物,再到故宫、天坛、长城等文化旅游景点,传统文化类综艺近几年的发展,似乎是个一步步“实体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总容易让人感觉“曲高和寡”,而综艺节目始终是如今市井化的娱乐项目之一,从年开始的传统文化与综艺的合作共生,既是综艺节目在新政策环境下寻求题材突破的途径,也同样使传统文化更具有“网感”、更加商业化。
随着“传统文化”的指代愈发具象,连续几档以文化地标景点为主题的综艺似乎预示着:文化综艺与“带货”思维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地标文化综艺的“带货”与“带景”
在多档文化类综艺当中,“带货力”最强的可谓是《上新了·故宫》,迎着国风文化与国潮文化的流行,《上新了·故宫》以明星元素,引领了一波文创热潮。
不仅输出文化信息,更输出生活方式,是《上新了,故宫》在节目制作上所进行的突破。每一期的明星嘉宾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介绍者,同时也被赋予了“新品开发官”这样一个职位。节目播出后,相关的文创衍生品便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有了故宫博物院作为出品方之一加入节目制作,“故宫”这个文化IP的深挖和衍生变得更加便利。节目第一季推出的一款以戏服为设计灵感的睡衣,一上线便以淘宝众筹的方式筹得了多万元的资金。
除了睡衣,周边产品还有“美什件”“日晷”“珍熹”“紫禁薰”等,这些产品以挂件和计时器等“小物”为主,实用性不大,却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文化印记。
随着节目第二季上线,周边产品则越来越实用,出现了旅行箱、保温杯、养生套装等生活用品。
从把玩的摆件到衣食住行,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向外的衍生,传统文化在传播上的“下沉”趋势十分明显。不得不说,在逐步商品化的进程中,文化品牌、综艺品牌与文创品牌、旅游品牌的结合愈发紧密。
问题在于,围绕故宫进行的一系列开发,是否能应用在北京其他的文化地标上?在此之后,又是否能成为其他城市博物馆和文化场所进行“综艺化”或是“短视频化”的参考?
可以确定的是,《上新了·故宫》的确让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感受到了文化IP的“吸金力”,在此之后,一系列以文化地标为主题的节目陆续出台。
在《上新了·故宫》之后制作播出,《遇见天坛》同样有天坛公园管理处参与制作,在天坛内部进行拍摄,并放大天坛作为一个祭祀场地的文化意义,将“古典乐器”作为综艺中主要的文化元素进行输出。
与《上新了·故宫》环节设置类似,《遇见天坛》中同样有以“小剧场”式样的影视片段来进行历史重现。
不同的是,或许是由于天坛中可供二次文创开发的文化元素不如故宫丰富,也没有与“故宫淘宝”类似的电商渠道支撑,《遇见天坛》更强调的是一种“职业体验”。
比起实打实的故宫文创周边销售,《遇见天坛》更像是利用多位嘉宾明星的流量,在观众群中建立起对“天坛”的基本印象。
如今正在播出的《了不起的长城》是北京卫视系列地标文化综艺的第三部。比起故宫和天坛,长城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存在感”,以及承载的传说和历史故事,都大于其被商业化的“IP”价值。
因此,《了不起的长城》为嘉宾设置的身份是“长城砖员”,对各地的长城遗迹进行探索和推广。从节目第一期有意设置的“十秒红毯”环节,到第二期在金山岭长城进行摄影的环节来看,《了不起的长城》带有更多“旅游综艺”的感觉。
嘉宾的互动,后期的剪辑也更注重综艺性和趣味性,“好笑”成为其两期以来最重要的宣传点之一。
在制作团队中,虽然不像故宫和天坛一样,有相应文化管理部门的参与,但这档“全球首档长城文化体验类”节目却出自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的五洲传播中心之手。
这是一家以制作外宣作品为主要特色的综合传播机构。或许是因为如此,《了不起的长城》里更多的是“泛中华文化”式的展示,以自然风光和闯关游戏,对“长城”这一严肃的中国历史建筑,进行更为简单易懂的诠释和表达。
正在筹备中的地标综艺《我在颐和园等你》似乎有意结合三位“前辈”在节目设置上的创意。以颐和园里的苏州街为主要舞台,让明星嘉宾联合文创产品制作者、具有“带货”能力的网红,在颐和园内打造十间文化体验店。
它既和《上新吧·故宫》一样与文创产品联合,也具有《遇见天坛》的明星效应,同时采取与《了不起的长城》相类似的旅游品牌表达。
在至今为止能看到的宣传资料中,《我在颐和园等你》每集会联动一个品牌,为其提供一年的园内经营权。在店铺开业后,便采取“打卡”的宣传方式,吸引熟悉网络文化的年轻人更深度地参与节目,并期待他们能成为节目进一步传播所需的“自来水”。
从整体来看,围绕颐和园产生的这档节目,与“文化”的关系似乎已经不大。而是借助皇家园林景点的名气,向“明星带货”的方向所倾斜。
“带货”强不强要看文化传承正不正
必须说,在“网红”辈出的时代,“带货”似乎成为了“IP”热潮过后的又一个新鲜词汇。而综艺节目需要娱乐性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