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京城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现于各类绘画作品中。古代绘画,特别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描绘北京城市、建筑与园林的画卷,而现当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见北京的身影。“画里京城”栏目将带领读者在各类绘画作品中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老北京的城楼记载着北京的历史。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赵知敬用素描的形式将内城和外城的城楼精细表现,从规划的角度诠释其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对全面研究北京城楼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内城的城门楼
老北京内城有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和四座角楼。
▲正阳门
正阳门包括正阳门的城楼、翁城、闸门和箭楼。
正阳门平面示意图
图1正阳门瓮城平面四个特点:1.箭楼有门洞,瓮城,东西88米,南北米,这门洞只有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一次是惊蛰至先农坛耕种。2.在瓮城墙,东西两个闸门。3.瓮城内有两座小寺庙,观音院在东,关帝庙在西。4.城楼是全城规制最高的。
正阳门整体侧立面示意图
图2正阳门箭楼、瓮城、东闸门、城楼正阳门前门城楼正立面图:
是内城规格最大的歇山顶三层挑檐面阔,上下层均为七开间加稍间(廊间)
图3正阳门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箭楼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四层,东西南三面开间84个,规模最大。箭楼四阔七间62米,北出抱厦五间42米,楼高35米。
清乾隆四十五年(年)、道光二十九年(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夕,在义和团拳民焚烧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年开始修缮箭楼,年竣工。年,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年竣工。
图4正阳门箭楼▲崇文门和宣武门
位于前门两侧,其规制雷同。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当年它是北京各城门中最繁忙的门,那时南郊大兴一带很多酿酒作坊,酒车多由此门进城,崇文门又是收税的地方。
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也称死门,那会儿墓地都集中在东陶然亭一带
崇文门、宣武门瓮城平面图
图7崇文门、宣武门瓮城平面崇文门宣武门城楼
歇山顶、三重檐、两层柱廊、五开间,明间大,次间、边间等大,一层稍间(廊间)3米左右,二层稍间(廊间)1.5米左右,进深三开间,加稍间(廊间)宽14米左右。比正阳门小。
图8崇文门北立面宣武门类似崇文门宣武门箭楼
经核对,除前门外,其余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箭楼均与崇文门,宣武门箭楼雷同。建筑形制均属砖砌堡垒式,箭楼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四层,三面开箭窗,正面及两侧四层,正面十二排窗、侧面四排共80个箭窗。箭楼面阔七间,面宽32米左右,后边抱厦五间,进深三间25米左右。以上八个城门的箭楼都没有门洞。
图9箭楼平面示意图图10崇文门、宣武门、西直门、东直门、阜成门(瓮城墙西弧形)、朝阳门、德胜门(瓮城墙北弧形)、安定门(瓮城墙北弧形)
▲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城楼立面图
图11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东直门、朝阳门翁城平面图雷同
图12从左至右:西直门东直门朝阳门图13从左至右:德胜门安定门阜成门内城(除正阳门外)箭楼雷同
图14德胜门箭楼▲内城角楼
北京内城为一个不甚规则的矩形,但四隅方位是规整明确的,由城墙四围所形成的四角,即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
明正统四年(年)整修京城城池后,除增建各门箭楼、闸楼,改建石桥外,在城内隅,同时增建角楼。
北京城角楼不仅是标志性,装饰性建筑,同时又是防御性极强的城角箭楼。
四隅角楼规制相同,就像两个城门箭楼折角而立,但每面都比城门箭楼还显宽大。角楼结构规制同城门箭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的堡垒式建筑,绿琉璃列脊和鸱吻垂兽,戗脊垂兽为五个,最外端有仙人引路。因是相当于两个箭楼成曲尺状对立,其结合部屋面出十字脊,此端的山花板也成九十度对立。造型优美别致,集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可以说是五百年前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虽不如紫禁城角楼的繁复和雍容华美,但是凸显了大城的壮丽和威严。这从现存唯一的内城东南角楼来审度,虽四周现代建筑林立,但仍不失庄严和大气。
台座高度与城墙同高达12米,底边长约40米(比城墙厚多了,形容人脸皮厚说:“比城墙拐弯还厚”,就是从这来的),楼高17米,楼连台通高29米。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而建,楼体外侧的两正面和两侧面,均开有箭窗,上檐下为1排,重檐下为三排,正外面每排14孔,两面共孔,侧外面每排4孔,两面共32孔,总计孔。
内城角楼
清乾隆十五年(年),《京城全图》上的东北角楼,西北角楼,西南角楼,东南角楼:
正阳门瓮城平面年修建环城铁路时,东北角,东南角,抹角曲线,每角穿了两个洞,让开了角楼,至此东南角楼保存至今。
图15年环城铁路示意图年6月,环城铁路开工年1月1日通车,解决运货,13.5公里,沿线经过的瓮城全部拆除,只保留城楼和箭楼;年-年停运并拆除。
图16内城东南角楼图17东南角楼平面图图18东南角楼外立面透视图图19东南角楼内侧素描外城的城门楼
原本外城为四面之制,外包京城,因国力不济,缩减规划,北折在东西两侧面包砌于京城东南角楼、西南角楼,新建外城墙工程,7座城门。最后北京城呈“凸”字形。
外城七组城门楼: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西便门,东便门。
▲永定门
城楼形制一如内城,尺寸与内城相比有些特殊,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城台高8米,楼高18米。瓮城东西42米,南北36米,墙高6米。箭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高8米,楼连台,15.8米,瓮城门洞位于城台正中。
永定门瓮城
图20永定门瓮城永定门城楼
图21永定门城楼永定门箭楼
图22永定门箭楼▲左安门、右安门
位于永定门两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形制基本相同,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一间9米,高6.5米,楼连台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斜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一间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高16.6米,其南侧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左安门、右安门城楼
图23左、右安门城楼左安门、右安门瓮城
图24左、右安门瓮城左安门、右安门箭楼
图25左、右安门箭楼▲广安门
(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的门,是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在清朝比较繁华,有“一进彰义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路北修建皇陵,皇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
广安门城楼
原来广安门和广渠门规制相同,乾隆三十一年提出城楼规格仿永定门加以改建,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图26广安门广安门瓮城
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见图24)
广安门箭楼
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过木式方门,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广安门箭楼规制同永定门(见图22)
▲广渠门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年),是明清北京城外东侧唯一一座城门,也是外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城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两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渠门城楼
图27广渠门城楼广渠门瓮城
(见图24)
广渠门箭楼
(见图25)
▲东便门、西便门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外城北垣东段、西段的城门,包筑于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
便门城楼
便门城楼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瓦屋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城楼面阔三间宽21.2米,进深一间5.5米,高5.2米,楼连城台高11.2米。
图28东便门西便门便门瓮城
便门瓮城呈半月形,东西27.5米,南北15.5米。
图29便门瓮城便门箭楼
便门箭楼为单层檐硬山小式,灰瓦屋顶,南面辟为木方门,北东西三面辟箭窗,每面两层,每面每层4孔,东西每层两孔共16孔,箭楼三间9米,进深一间4.6米,高4.7米,箭楼城台中开门,外侧(北)为三伏三券式拱券顶,内侧(南)为过木方门洞,楼连台高10.5米。
图30东便门西便门箭楼▲外城角楼
北京外城角楼也可能是在清朝乾隆初年修建,确切的说应该是在乾隆十五年(年)之前修建的。
北京外城角楼,不论从规制上还是体量上,都远逊于内城角楼,但是从建筑设计上又是非常巧妙,与外城墙的体量搭配也是非常的合理和匀称。它那歇山十字脊出宝顶,方形堡垒式的独特造型,也是中式古建筑多样性变化的典范。
角楼伸向城墙外3米的方形,城台基宽约10.5米,顶宽8.5米。屋面为灰筒瓦,十字列脊、宝顶、鸱吻、走兽,戗脊走兽为5个。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宽度为6米。楼高7.5米,楼连台通高16.6米。外城角楼设2排箭窗,朝向外的两面每排3孔,共12孔;朝向城墙的两面每排2孔,共8孔,总计20孔箭窗。
图31外城角楼示意图东南角楼(复建)
图32外城东南角楼北京老城楼,读城——画城的启示:
京城和万里长城有同等历史价值。京城的城楼和箭楼是一种文化,和故宫建设同等重要。系统地整理老北京城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仅存的城墙、城楼、箭楼、角楼很有代表性,要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通过点展示出全貌,提高文物保护力度,热爱我们的北京城!
我跟规划学会的年轻同志们讲述我从事北京城市规划60年的经历,总想还能为北京做点什么,他们建议我用画笔把老北京城楼系列地画出来,用绘画的形式记载北京城楼的布局和形制。首先我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