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帝国,都城定在南京。
为什么大明定都南京,而不是南方其它城市,或者说不是北方的城市呢?实际上,在年建立大明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都城也是费了很多心思,不过,让他选择的余地不多。在北方,徐达只打到了山东地区,在南方,汤河刚刚平等福建。至于说夺取两广、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则要更晚些。
而建都南京,主要理由如下:
1、江浙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2、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经营有年,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另建都城,耗资巨大,国力承受不起;
3、朱元璋和自己的文臣武将大多是江淮子弟,不愿远离故土。
南京自古有“龙盘虎踞,抚形胜以临四方”之说,但这不能让朱元璋安心,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处处受到倭寇的侵袭;在北方,蒙古人的势力还在,总想寻找时机再打回来。国都定在南方,则北方空虚;国都定在北方,则南方经济重地空虚;如果给予大将兵权,镇守北方,对皇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万一哪天分裂出去怎么办。朱元璋左右为难。
南京古城墙图
年四月,也就是在建国刚刚三个多月后,朱元璋亲自到汴梁去视察,看看能不能定都在此。但是在看过之后,朱元璋放弃了这个四面受敌、无险可守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仿效周朝两个都城的例子,以应天为南京,将开封定为北京。
年九月,朱元璋计划以老家安徽凤阳为中都,不过在与群臣的商议中,遭到了以刘基为首的部分人反对。此事一直坚持了数年,直到洪武八年才正式取消。
到了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年,在定都问题上踌躇了十年的朱元璋再次决定定都北方,为此,他派太子朱标考察长安、洛阳和北平。朱标考察后,建议定都洛阳,这个建议不太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心中的目标是长安,定都长安可控制西北。不过这件事因为朱标的病死而停止。后来,朱元璋问大臣鲍频,定都北平如何,鲍频认为元朝定都北平,气数已尽,不如南京龙兴之地,再者,守天下“在德不在险地”。朱元璋只得再次作罢。
实际上,朱元璋采纳鲍频的建议,根本不是相信什么南京风水好,因为在不久,朱元璋在一次祭祀后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以倦,又天下新定,不欲老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迁都一直念念不忘,之所以没有实施,只是形势不允许而已。
南京
南京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为帝国的新主人。可笑的是,因削藩起兵“靖难”的朱棣,成为皇帝的第一件事还是削藩,宁王、谷王、代王、岷王、辽王、齐王等等,都被其削权。其中,宁王和谷王还被从原来北方的封地上迁徙到内地,这件事的副作用是北方边境更加空虚,于是迁都北京的事情再次被纳入到日程上来。
很多人说,朱棣迁都到自己的老窝北京,是因为他造反逼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不敢在南京居住。这种说法很难验证。我们可以验证的是,北方边境一直受到蒙古势力的威胁,从朱棣二十二年皇帝生涯,五次亲征蒙古,并最后死在征讨蒙古的路上,可以证实这一点。朱棣的想法是“天子守国门,以都当敌”,将北京建设成为军事和政治的合体。
新的都城是一个伟大的计划,皇家建筑群——紫禁城规模巨大,四面环墙,面积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比同时期英国伦敦的城墙内范围面积大被,人口是其50倍。为了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他特意修建了天坛和天文台,在天文领域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北京城
故宫平面图
迁都工程于永乐二年开始了,为了解决劳动了短缺问题,朱棣下令从南方迁户到北京,此后数年,共计有几十万人迁往北京。劳动力问题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产生了。北方粮食产量一直较低,原本就不够用,现在突然多出来数十万人,更加难以应付。为此,朱棣下诏,凡是在北京周围种粮的人,免除一切赋税。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不得已,只好重修大运河,从江南运粮到北方。
当年,朱元璋也是因为迁都到北方,粮食问题难以解决,才放弃北京的。朱棣要将他爹没办到的事情办到了。30万人参与重修大运河,运粮船维持在多艘,运粮量为每年约万担(3亿公斤)。
经过17年的修建,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新的都城北京终于落成。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郑和的船队带回来来自亚洲、非洲、阿拉伯、印度洋地区的28个国家的首领,聚集在北京向朱棣宣誓效忠,献上最好的贡品。罗马帝国的皇帝、拜占庭皇帝、威尼斯总督以及英王、法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没有被邀请,因为朱棣认为他们没什么贸易价值或没什么先进的科学知识以供交流。
也许,当时的朱棣内心里会喊上一句:爹,你没做成的事我做成了,我做皇帝比建文就是强。
朱棣
北京故宫局部
(图片来源于百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