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地名是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承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说北京城是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罗保平北京地方志协会副会长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天桥。
“天桥”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
天桥的位置就是现在从前门大街往南走到珠市口大街,再往南,永安路那条横马路,再往东走,就是天坛北门那条马路了。
那里原先是没有马路的,它是一条河。
50年代拍过一部电影——《龙须沟》,说的就是这条河。
因为龙须沟是条河嘛,往南走得要有个桥。
再往南走,路东面就是天坛。
明清时,天坛是祭天的地方,所以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去,这个桥他每年都要走一趟。
所以,这座天子过的桥就得名“天桥”。
但是,真正把“天桥”扬名的并不是这座桥,而是它周围的商业娱乐活动。
这个活动中心应该是从清末开始慢慢形成的。
首先,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清代满族人住的是内城,汉族人住的是外城。
满族人住的内城有很多规矩,有些商业演出活动是受到限制的,就转移到外城来活动了。
民国元年,厂甸那里要改造街道,所以厂甸开市的时候有些小商铺就不能在那里摆摊了,有些演艺人员在那里也没有演唱的地方了,就临时搬到了天桥稍微偏北一点的香厂。
在香厂一唱戏,老百姓挺高兴,就纷纷到这里来听戏,所以吸引了很多人。
时间不长,他们就把演戏的摊子搬到了后来所说的天桥。
民国二年又有一件事对天桥的发展极为重要。
前门原来有一个翁中圈,瓮城里也有住户,还有两条巷——东河包巷、西河包巷,也有很多商业小铺,非常热闹,非常繁华。
但是改造这片区域时,为了打通交通,就把这个翁中圈拆了,这些商户没有地方去了,就用拆下的砖瓦木料在我们现在的马路西边那片区域——天桥底下,修建了七条街巷。
那些被拆掉的住户,以及一些演艺人员,就都到了天桥这片区域来活动。
演艺人员在这里也获得了一片天地,每天吸引不少人。
大概在民国三年左右,先农坛的农坛根那里又改造了一下,挖池引渠形成了一条小河,所以那边一下又吸引了很多人。
那里就在天桥的南边,和天桥相互呼应,一般逛天桥就是逛天桥到先农坛那一片地方。
公私合营以后,对天桥进行了逐渐的改造,加强了管理。
改造到60年代,天桥的活动基本就停止了。
现在的年轻人在说到天桥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印象了。实际上它曾经辉煌里大概有七八十年的时间。
内容来源:地名与地理信息管理处视频制作:光明网内容编辑:北京印迹编辑部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