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年带你看遍中国建筑

来源:天坛 时间:2023/2/18

作者:理想家装饰恒宇之间展现天地

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人文思想几乎涵盖了形制、布局、材料、尺寸、颜色、装饰等各个层面而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形态也较为复杂。因此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将其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概括为以下几点。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感受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呢

大概是对所有与“旧”相关的事物都不忍心错过的那一刻起吧。

社会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如中国古代按照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等级的排列关系因此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牌匾往往使用“耕读传家”字样。但是在我国宋、明清时期随着社会风气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人建筑中出现了部分追求奢华的特征甚至出现了隐蔽的“逾制”行为如当时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徽派建筑”“山西大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巨宅建筑凡门廊厅级皆如大官舍。

3家庭伦理家庭伦理主要指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包括了家庭中的尊卑、辈分等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古代院落布局中如中国人以北为尊北京四合院布局中以北面正房称堂作为供奉以及待客使用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内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女眷居后院佣人住倒房。这种布局充分地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

2“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总结。其对于人类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进行了规范形成了最早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包括了以下两种形式。

1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特征古代书院建筑往往建设在山野之间用自然的气氛陶冶文人情操。同时这种统一思想在古代园林建设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与西方追求对称统一布局的园林布局相比较中国古代园林追求的是“随性”的艺术性拒绝严整统一、彼此对立将自然风光融入园林布局体系中形成自然景观与园林风景的统一。

2祭祀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的建筑类型中祭祀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天人合一”特征的建筑类型。如北京古建筑中用于祭天的天坛为圆形而用于祭地的地坛方泽坛则为方形这就是古代“天圆地方”思想的体现。

二、古代人文思想在建筑中的主要体现

1建筑伦理形态的变化与固守在我国古建筑设计与建设中伦理意识形态的体现经历了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风格。

我国历史整体趋势为统一—分裂—再统一于这一过程中统一阶段制定的建筑规范会在分裂阶段出现逾越现象。而这种逾越后的建筑形式在就统一后会被新朝代接收并制定出新的建筑等级规范。

我国自周公建立礼乐文化体系以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规范制度并将这种制度落实到建筑体制中。

《礼记》中记载的“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充分显示了当时等级制度下的建筑规范。

当时随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时代的来临这种等级制度也受到挑战。《论语》中孔子就提出管仲“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的问题指出了管仲在建筑中的僭越行为但是并没有因此提出严正批评显示出建筑僭越行为在当时诸侯、士大夫中的普遍性。

汉代逐步放宽了建筑形制方面的规定并利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范。如《周礼》中规定只有天子与诸侯门前可以建阙但是到了汉朝由于阙已经被士大夫僭越使用因此规定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同时对阙的形制进行了规范。

虽然伴随着我国历史发展建筑等级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中但是这种变化也存在部分固定的内容。

如在我国各个朝代建筑形制规定中黄色一直是最尊贵的颜色五行中土居中央土为黄色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天子的衣服为皇袍也称黄袍只有天子居住的地方或重要的寺庙建筑才可使用黄色屋面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

又如中国古代建筑规范中无论哪个朝代官员府邸房屋数量与面积都与其担任的官职级别相关否则就会被判为逾越之罪。

2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影响进而形成一种中国特殊的建筑理念。这种建筑理念在古代建筑设计与建造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建筑的选址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又与天人合一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应用。如在古代村落建设中设计者会结合周边山水形式利用风水学进行堪舆选择最佳的建设位置。如安徽歙县棠樾村选址中选择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其整体结构符合风水学中“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成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宝地”而正是这种优秀的自然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支持。

2建筑布局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这种布局设计在建筑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景观的借鉴与使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隐士生活的体现也是古代建筑布局中自然景观借鉴的一种方法。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建设中将自然山水融入建筑景观中使之成为建筑景观的组成部分在建筑领域称为“借景”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如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将楼阁与江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景观。二是建筑布局中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应用。在我国古代住宅设计中除了自然景观的借鉴外利用房屋布局设计与装饰也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理念。如中国民宅建设中设计者需根据当地气候如降雨、风向、日照等特征选择门窗的数量、尺寸、位置等实现建筑整体环境设计符合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特征确保居住者生活舒适。3建筑风格的选择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建筑风格选择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而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建筑建设者一般会选择符合当地气候、地理等特征的建筑风格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如中国云南地区的竹楼结构建筑在利用当地毛竹自愿的基础上利用小楼结构避免了潮湿气候对人生活的影响沈阳故宫中采用的木材都为东北原始森林圆木砖石也是在当地烧制大部分建筑采用火炕、砖楼结构使其具有鲜明的东北满族建筑特征同时保证了东北高寒气候下生活的舒适性。

3礼、乐文化思想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乐文化影响下中国古建筑呈现出了以下的几个特征。

1重视祭祀建筑礼、乐文化中祭祀的重要性一直守到儒家文化推崇儒家经典《春秋?左传》中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点将祭祀提升到与战争同等的位置。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人将其与宗教建筑进行结合在各地开展建设。同时因为这种建筑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性与历史意义因此往往具有文化与建筑理论的研究价值如山西晋祠、应县木塔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建筑为明堂明堂最早记载建于周公时期在汉、唐时期都有皇帝建明堂的记载。中国古代正殿空间最大的木建筑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建于洛阳的明堂可见祭祀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性。

2乐文化对古代建筑影响古典舞蹈、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祭祀中使用舞蹈与音乐的记载在周礼形成后舞乐就成了贵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建筑中“庭”是舞乐表演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庭”最早是指堂阶前的院子后发展为厅堂演奏与舞蹈者在厅堂中进行表演。

因此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有“崔九堂前几度闻”的诗句。由于表演的需要建筑设计中厅堂的面积会有所增加使宴会中的舞蹈表演更加方便。同时在私人娱乐中部分贵族家庭建筑群中会增设乐楼或戏楼供私人玩赏。这些建筑风格与类型的出现都是乐文化对古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的体现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对于古代建筑形式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我们应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投入结合建筑哲学、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民俗文化等培养大量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同时又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