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北京紫禁城营建始末

来源:天坛 时间:2023/2/17
刘云涛 http://www.csjkc.com/zjtd/m/421.html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将首都定在南京。一则南京为“龙兴之地”,朱元璋在这里起家,其次南京背靠钟山、面临长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第三自宋元以来,江南地区物产丰富,一直是富庶之地,经济发展情况优于北方,加之漕运发达,所需钱粮和军需,在运输方面不存在困难。

到了朱元璋儿子朱棣,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其发动“靖难之役”,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所谓靖难之役,只是朱棣非常委婉地说法,说成是平定叛乱,实则自己才是起兵造反之人,名不正言不顺的。

朱棣

为此,朱棣大肆屠杀反对者,南京城内的冤魂在不少数,在这里称帝,不能不有所忌讳。加之,元朝“余孽”在北边虎视眈眈,威胁明朝北边防务,朱棣开始考虑将“战线”前移,天子戍边,将首都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

即位当年(年),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作为陪都;次年朱棣又紧锣密鼓地进行迁都的“准备工作”,实行了在北京附近大规模移民屯田、对百姓减免五年的赋税、免费提供耕牛和种子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至年,北京地区逐渐繁荣,北京城初具规模,朱棣下令文武官员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众所周知,明代北京新城分为三层:外城(京城)、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宫城(即紫禁城),这里主要指的是建设宫城和皇城,而宫城又是重中之重,其又称作紫禁城,一方面古人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宫,另一方面,皇宫为不许一般人靠近的禁地,故名。

明代北京城

紫禁城是在元朝大内旧址之上南移修建的,周长多米,南北长多米,东西多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宫殿达余间,由高10米城墙所包围。城墙之外是宽52米,长米护城河。整个紫禁城格局分为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主体建筑,是皇帝发号施令以及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文华殿、武英殿分居两翼,其中:

奉天殿(清代改为太和殿),明清两代曾有24位皇帝在这里登基,宣布继位诏书。此外,重要节日如元旦、冬至,册封皇后、皇帝大婚以及派将出征,所举行隆重的仪式,都放在此进行;华盖殿(清代改为中和殿),此为皇帝举行大典小憩之所;另外祭祀天坛、地坛、先农坛之前,皇帝在此阅读祝文;谨身殿(清代改为保和殿),赏赐有功之臣、公主下嫁等,皇帝都在此设宴。内廷呢,为皇帝就寝、皇后妃子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格局与前朝相类似。如果从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城算起,至明代皇宫主体建筑竣工,共计历时15年。即便年后的今年,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仍然位列世界五大宫之一,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驾齐驱,可见规模之大。那么,紫禁城由何人主持修建呢?

太和殿

年,明成祖朱棣任命泰宁侯陈珪,担任营建北京城的总指挥,但是具体实施却是蒯祥。蒯祥为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连苏州一带的诸多大型建筑,皆出自其父亲之手,此外,其父还曾经主持南京宫殿木工活。

也即是在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城的次年,蒯祥加入了众多工匠之列,前往北京。“家学”渊源深厚的蒯祥,很快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在工部担任“营缮所丞”,即建筑设计师+项目经理。一般认为,紫禁城的布局多出自他的手笔。

同时,蒯祥还常常在施工中,解决一些难题。一次宫殿上梁时,另一端怎么也投不准,见此,蒯祥亲自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地一砸,两根木头便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今天熟知的天安门,当年称作承天门,也是蒯祥的努力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的。由此,蒯祥也被人称作“蒯鲁班”,后官至工部尚书。

蒯祥

至于修建紫禁城的费用,年代久远,恐怕也难以统计。但从《明史邹缉传》中透露的信息,或许可以一窥究竟。邹缉在给朱棣的奏疏上提到:年,宫阙完工在即,需要青绿色的颜料上色,很多地方都不产,但宫中摊派下来又无法推辞,无奈之下,百姓只能不惜代价异地采购,这样1斤大青的价格达到了10贯。等到上缴,又被上头说质量不合格;为“攻关”,又得一笔“攻关费”,如此,1斤大青至少得贯。而这1斤,竟然还不够刷根柱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