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古都游,你去过哪些景点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0/2

大家好,欢迎来到疯疯沙哈,今天我们来聊聊北京的那些景点!

世界文化遗产古都游

北京接团。

上午游览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故宫,下午游览天坛、前门大栅栏。天安门位于北京内城东西长安街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年),当时名承天门,其含义是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朝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既有皇帝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含义,又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期望。现建筑为清顺治八年(公元年)重建。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正面有36扇菱花门窗。殿内外立有60根红漆巨柱,天花、斗拱与梁枋等处,均绘着象征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图案。城楼基座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和栏板上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下层是朱红色城台,高13米,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专供皇帝出入时使用。

历史上天安门的用途多与皇家大事中的喜事相关。每逢国庆大典、新皇帝登基、皇帝结婚与册立皇后等,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去地坛祭地和去先农坛祭五谷时从天安门出入。

“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都与天安门的名字连在一起。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元旦,天安门城楼对游客开放。

天安门广场因位于天安门南而得名,北临长安街,南至前门箭楼,东西两侧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原是明清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早在元大都时代,这里是南城墙的正门丽正门所在地。明朝扩建南城,承天门前开辟T形广场。广场的两侧按照“文东武西”的规矩,分别安排文武两方面的最高机构。广场在明、清时占地11万平方米,两侧建有千步廊和高达6米的朱红宫墙。

天安门广场曾是中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年辛亥革命后,宫廷广场从此解禁,国民自由通行。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天安门北边,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明朝十四个皇帝,清朝十个皇帝曾在这里居住,他们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年),历经15年方才建成。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各类宫殿房屋余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宫墙的四周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故宫的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和民族特色,建筑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轴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是皇帝行使权力和召见群臣的主要场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高的巨大平台上,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仪式。

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中轴线,御花园、东西六宫环绕,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皇后、嫔妃以及太后、太妃等居住的地方。内廷以北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明代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在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居住。从雍正皇帝起,养心殿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天坛位于北京崇文门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年)。经乾隆年间改建后,建成现在辉煌壮观的建筑群。天坛总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倍,近似正方形。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又叫“封禅”,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最初“封禅”活动只在泰山举行。但宋真宗以后,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基本上被废止。公元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坛、地坛,此后天坛、地坛取代了泰山,成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天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祈年殿。祈年殿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祈年殿的三重檐顶使用与天的颜色相同的湛蓝色琉璃瓦,用来象征皇天上帝。三重琉璃瓦檐层层缩小,呈放射形,顶尖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祈年殿在天坛的建筑中,体积最大,高度最高,也是等级最高的主体建筑。清光绪十五年(公元年)时,此殿曾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年重修。

圜丘坛是完全按照《周礼》的要求营建的。三层平台用青石铺砌;三道回环的石栏,由雕龙刻凤的汉白玉雕凿而成;坛心是一块圆形的“天心石”。这座祭天台石材的尺寸和数量,都是阳数九或九的倍数。天坛的祭天文化是通过典章制度来严格规范的,是封建礼制的具体体现。

天坛皇穹宇的回音壁、三音石,加上圜丘坛的天心石,都有着奇妙的声学现象,但更为奇特的是皇穹宇的“对话石”声学现象。站在“对话石”上,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两个人,彼此对话的声音也会十分清晰。声音的传播靠的正是皇穹宇的回音壁。

游览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卧佛寺、樱桃沟。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始建于清康熙46年(公元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这一世界名园于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年,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遗址公园试开放。目前已初步形成福海、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大景区。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圆明园的属园。园内分宫殿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分,占地约公顷,建于万寿山之麓,其西为昆明湖。是清乾隆十五年(公元年)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而建。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年,慈禧利用海军军费和其他款项在遗址上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年修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后,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年以后,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外开放。颐和园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博物馆,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辉煌壮观的建筑群,按造园艺术栽种的各种植物,周围借景及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具有中国鲜明文化特色的山水画卷。

卧佛寺是香山附近的小西山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年),已有多年历史。卧佛殿是全寺的精华。殿内有一尊巨大的铜卧佛。佛身长1.6丈,重约54吨,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建于元代,是中国古代的宗教艺术珍品。香山樱桃沟,素有“小北京湾”之称。著名的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宛平八景中的“山轩御笔”、“竹墅龙湫”、“退谷水源”均出于此。

樱桃沟位于卧佛寺西,是一条米的山谷。这里的特点是两山夹峙,一溪中流,谷中怪石蹲茯,崖上杂树横斜。沟中过去曾盛产樱桃,现已无存。樱桃沟内气候湿润,夏季清凉,循溪上行,可听到潺潺流水声,清泉从岩石中泻出,北岩石上刻有“水源头”和“志在山水”的字样;沟的西侧有白鹿洞,附近还有飞泉亭﹑金鸽台、疯僧洞及广泉寺、隆教寺等古庙遗址。

游十三陵、长城。

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是从明朝永乐皇帝起至崇祯皇帝止,共13个皇帝的陵墓。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广阔的盆地上,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13个陵寝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从永乐七年(公元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最后营建的思陵,时间跨度达余年。现在这里开放长陵、定陵、昭陵供游人参观。

万里长城之名始于秦。秦统一中国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筑万里长城即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之一。秦长城全长10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并筑了外长城,长度达到了00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西汉(主要是武帝时期)所筑河西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有力地阻止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0年前中国的丝织品即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汉代修筑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的遗址,至今巍然耸立。明朝建立后也十分重视筑城设防的措施,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更为浩大。

在明朝的多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城墙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也更大。明朝在长城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当时京城北面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多重。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又在山海关至居庸关长城线上修筑墩台一千多座。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的许多城防、关隘、都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是明代所建。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而更加险峻

游皇城根、什刹海、恭王府、雍和宫。

北京紫禁城周围称做皇城根。什刹海为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元代曾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水域宽阔,这里王府环绕,园林密布,寺庙林立,景色优美。什刹海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富有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和民居保留区。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览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北京的胡同里蕴涵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清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的府邸。前身为乾隆时期和的宅邸。王府分为花园、府邸两部分。府邸分中、东、西三路,由三条轴线贯穿的多进四合院组成。东路的院落之后为花园——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园内有散置的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恭王府花园设计富丽堂皇,风景幽深秀丽,因此一向被传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及大观园。恭王府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王府花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出国子监东

出国子监东口,会看见一座典雅古朴的寺庙建筑,这就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雍和宫。雍和宫和其他宫殿最大的不同是这座建筑富有藏传佛教的色彩。明朝时这里是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建成雍亲王府。雍正三年(公元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年)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由王府改建为寺庙,在建筑格局上仍然保留王府的形制。

雍和宫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白檀木雕佛像,全长26米,用整根木材雕刻而成。此外,还有一尊欢喜佛,难得一见。庭院中的青铜大鼎,也是北京城内巨大的铜制品之一,所藏乾隆的“三洗盆”、“夏朝冠”,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雍和宫法轮殿里供奉着喇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脸、手均以真金装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