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天坛,白玉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0/2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1/6270308.html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把“天”看做万物之主宰,皇帝则是“天”的儿子,自称“天子”,“受命于天”而统治人间。天坛便是这种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给人以神秘奇幻之感,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占地万平方米,略小于颐和园,相当于故宫面积的近4倍。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相围。外坛墙总长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长米,分别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内外坛北面的围墙高大,均为半圆形;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这种北圆南方的建筑形式,象征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于内坛,南有圜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间由一条长米,宽28米和高2.5米的“海墁”大道--“丹陛桥”相联结,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公元年),在城北另建方泽坛(地坛),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求“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为百谷祈求膏泽。第二次是在冬至,到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地的保佑之恩。此外,如逢干旱少雨,则在圜丘坛临时举办“常等礼”或“大礼”等求雨祭祀活动。每次祭天典礼都非常隆重,以表示对天帝的虔诚与尊崇。

在封建社会,天坛这块神圣不可触犯的禁地,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但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天坛也难逃蹂躏之灾。如清朝咸丰十年(公元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闯入天坛进行抢掠洗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兵营与司令部。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为当皇帝制造舆论,曾在天坛演出了最后一场祭天闹剧。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政府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不但保留了古建筑群体的雄姿,而且还植树种草,美化环境,并增添文化娱乐设施,开辟了儿童游艺场,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皇家坛庙,变成了一处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好!天坛概况就介绍到此,下面我们将参观游览丹陛桥和圜丘坛。

丹陛桥和圜丘坛

游客朋友们,刚才向各位介绍了天坛的概况,现在我们来参观游览丹陛桥和圜丘坛。我们先参观圜丘坛,然后游览丹陛桥。

[在圜丘坛]圜丘坛位于天坛南部,俗称祭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年)扩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圜丘坛由白石雕栏围护,通高5米,洁白如玉,极其美丽壮观。它嵌放在里圆外方的两重围墙里,形成一幅既精巧又完整的几何图案。从上空看圜丘坛就像-座立体的靶环,“里圆外方”表示“天圆地方”。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的隆重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这一建筑不但造型上像几何图形,整个结构上也是对几何图形的巧妙运用,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深为中外广大游人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白玉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9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根、下层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做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块;下层从十九环的块至二十七环的块,三层共个“9”、为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15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并且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之一是,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原因之二是,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做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这种设计规制,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在圜丘坛上层中间位置]这是一块圆心石,在圜丘坛上层中心位置,这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奇妙处之一。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及以外的人,则无此感觉。各位不妨试一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

据声学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0.07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还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各位向四周看-看,这些石板的形状相同,大小一致,而安装起来又都惊人地严丝合缝。从乾隆时代至今天,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台面依然平整如镜,接缝依然严密无隙,更没有下沉和上翘等现象。人们看到这样精巧优美的建筑,无不钦佩古代工匠们绝妙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圜丘坛北]各位,这是一道圆形围墙,只有正南方一门可出入。门内有圆殿皇穹宇及著名的三音石、回音壁等。这组建筑虽非从声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但开放为公园后,逐渐发现了这些符合声学原理的奇特现象。下面我们依次观赏三音石、皇穹宇和回音壁。

[在皇穹宇台阶前]这里是一条从北向南由三块石板铺成的甬道,俗称三音石。站在阶前第一块石板上发出声音,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三块石板上发出声音分别可听到二次和三次回声。

这是因为这三块石板处于回音壁的中心部位,声波从圆壁反射回来,又由于三块石板到圆壁的距离各有不同,所以听到回声的次数也就不同了。但封建统治者把此声学反射现象也蒙上神秘的色彩,说此为“人间喁语”、“天闻若雷”之故,是皇天上帝给予回声的结果。这些石板还有一个尊称,叫做“天闻若雷石”。

[在皇穹宇]这是一座单层圆形殿宇,攒尖镏金宝顶,覆盖蓝色琉璃瓦,竖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宛如一把张开的巨伞,极为端庄秀丽。该殿建于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8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隆圆顶式的藻井。

这种多层斗拱结构,不但使殿内奇巧壮观,也使建筑外形更加优美。殿内有描金和沥粉贴金彩画,以青绿为基调,以金龙为主要图案,辉煌华丽,非同一般。这一建筑形式独具一格,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

著名的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如果两个人一东一西均对墙朝北低声说话,就好像打电话一样,极其奇妙有趣。各位可以试一试。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这也是声学原理在建筑上的巧妙运用。因为围墙是圆形的,且又磨砖对缝,地面十分光洁;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波不易散失,便沿着围墙连续反射传递了。

[在丹陛桥]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之道。全长米,宽28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有遥远的路程。

“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以红色涂饰,故称“丹陛”。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原来道路下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

桥下这个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从牺牲所到宰牲亭要通过此门。祭前,由所牧(即所长)带所军,用黄绒绳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角,击鼓奏乐穿门而过。此门俗称鬼门关,平时无人敢走进此门。丹陛桥中部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的地方。

各位,丹陛桥和圜丘坛就参观游览到此,请跟好队伍,我们继续前进,去参观祈年殿。

祈年殿

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巍峨壮丽的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它是一座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彩绘三层重檐的圆形大殿,是天坛最突出的一座建筑,被视为天坛的标志,也是中外驰名的建筑物。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年),初名叫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年),改成三重檐圆殿,改名为大享殿。当时三重檐的琉璃瓦是三种颜色,上蓝、中黄、下绿,相传这三色代表三个等级。蓝代表天色,黄是皇帝的代表色,绿是一般臣庶颜色。清乾隆十六年(公元年)重修该殿,把三重檐改成一色蓝琉璃瓦,以象征蓝天。清光绪十五年(公元年),该殿毁于雷火,次年依原样重建。

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建在高约6米、占地平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台之上,殿高38米,底部直径24米。三层殿顶均覆以深蓝色的琉璃瓦,呈放射形。整个建筑由台基的最下一层逐渐向上收缩,直至镏金宝顶,给人一种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的感觉,象征殿宇隐入天际,与天相接。

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及铁钉,完全依靠28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棁、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这是抬梁式木造构架建筑中的杰出典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中的一大奇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对此曾赞叹不止,大家知道基辛格博士是学过建筑的。

大殿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分外壮观。3层殿脊以铺镏金斗拱作支撑,卯榫交叉,独具匠心。殿内梁枋大木和天花板,均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装饰精美,金碧辉煌。藻井内有木雕龙凤图案,相对地面中心,有块平面圆形大理石,上面有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上下映衬,别具情趣。殿内正面艾叶膏石须弥座上,是漆金浮雕云龙的屏风,顶部透雕腾龙,屏前放着祭祀皇天上帝用的宝座。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着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中间的4根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金柱,象征1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中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24个节气。

3层相加共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再加柱顶8根童柱,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着皇帝的“一统天下”。更有趣的是关于龙凤石的传说:殿内地面中心的大理石表面上的墨色纹理颇像一条行龙和一只飞凤。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嘴、眼、羽毛隐约可辨,粗具凤形,俗名叫龙凤呈祥石。

传说这块石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观凤。不料有一次正赶上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脆着行礼,把金龙玉凤全部压到圆石里面去了。从此,这块石头就变成了龙凤石。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传说,为这座古老的祭坛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祈年殿前两侧,有供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诸神位的配殿。祈年殿北面是皇乾殿,古称天库,是储藏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神牌的大殿。匾额上“皇乾殿”三个大字为嘉靖御笔。殿内金碧辉煌。东门外有长廊、神库、神厨、宰牲亭、七垦石等。

站在远处眺望祈年殿,犹如一幅绚丽的图案。洁白的坛台上托起一座蓝色琉璃瓦顶的大殿,四周古柏环抱,殿上白云缭绕,宝顶灿烂。再衬以对比性的建筑,显得格外端庄富丽,画面和谐,情趣高尚。难怪有人赞誉它:白玉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