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明永乐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当时并非叫做天坛,而是名天地坛。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年)改称天坛,嘉靖二十四年()改建。后来清乾隆、光绪帝又重修改建,形成了一条轴线、三道坛墙、五大建筑群和九大坛门的建筑格局。才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天坛就是当时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天坛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四周环筑坛墙两道,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建筑以其宏伟著称,又以奇特传世,而且寓意极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天坛公园天坛公园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间高高在上,迎空而立的建筑,便是位于祈谷坛中央的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有一条米的甬道相连,此甬道名为丹陛桥,此桥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皇帝登基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必然出现。丹陛桥周边满布苍翠柏树,尽显天坛的神圣宏伟和庄严肃穆。祭天算得上是皇家最隆重的礼仪盛典了,天坛共迎来了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典次之多。
天坛公园天坛公园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 的祭天建筑群。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祈年殿天坛公园自过街天桥转过来,我们从北门进入。穿过北天门,触目是苍翠的松柏荫路,路的尽头,松柏上方隐约巍峨的,便是祁年殿了。祈年殿,顾名思义祈祷丰年,宏伟巍峨的祈年殿,在年后竟被一道雷击焚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在被雷击焚毁数月后重新建的,现在我们所有天坛的房顶上都能看到避雷装置,这就是用来防止此种情况再次发生。现在的祈年殿为蓝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殿顶三层檐覆琉璃瓦的颜色各不相同,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好看才遮掩排列的,真正的意思是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
天坛公园祈年殿其中藻井楹柱4根,象征一年四个季节。内外金柱、楹柱各12根,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内外两层总共24根,象征每年的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28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上的八根重柱,象征三十六天罡。藻井下面的1根雷公柱,象征着“一统天下”。殿内石板地面中心墁嵌圆形大理石,上有天然龙凤纹,俗称龙凤石,与殿顶中央的龙纹藻井及殿内壁的“龙凤和玺”彩画交相浑映。
天坛公园天坛公园龙凤石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讲的是金龙与玉凤,据说金龙和玉凤是一对青梅竹马的伴侣,他们在西北的一座大山,发现了一块漂亮的大石头,然后两人一起用爪子打磨石头,后来就磨出了这样一块圆形的宝石。但是悲剧的是,这个宝石贝当时的皇帝知道了,派人趁金龙和玉凤离开石头去找水喝的机会,夺走了金龙和玉凤的宝石。皇帝将宝石作为当时建造祈年殿的跪拜石,金龙和玉凤发现宝石丢失后,一路寻找到祈年殿,因为长途奔波疲惫不堪,就在宝石上休息。不巧的是这是皇帝来了,一下跪就把它们永远的定在石头上。此石就被后人称为龙凤石。
天坛的传说因天坛而生,是以天坛为中心,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遗产。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迁,会讲传说的老人们正逐渐逝去,天坛传说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天坛不变的青瓦琉璃、高坛古柏已经伫立数百年,希望天坛的传说也会一代一代地继续流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