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新闻 >> 正文 >> 正文

民居建筑大师陆元鼎中国文化与古建筑交相辉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2/28

民族建筑“大家”谈

文/陆元鼎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传统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四大体系之一,五千年来,光辉灿烂,独特发展,一脉相传,自成体系。在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因而,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建筑的实践经验、创作理论、工艺技术和艺术精华值得总结、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建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方,北部有长白山、乌苏里江高山河流阻挡,西有天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沙漠横贯,西南有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则沿海,形成封闭与外界隔绝的地域,加上地处热带、温带和寒带,宽阔的地理和悬殊的气候,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巧妙和谐结合。

其次,独特的民族性格。中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所组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汉族人民团结、凝聚着居住和生活在各地的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审美爱好的不同,以及他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期的劳动实践,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绚丽灿烂的建筑风貌。

其三,文化的独特体系。中国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为中心,周围有燕赵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和巴蜀文化所烘托,具有历史渊源长久、人类智慧集中、思想资源丰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以儒学、道学为代表,其后,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儒、道、释三者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以人为本、和为贵的人文思想,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真善美相结合的美学观念。

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团结凝聚而又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以儒学为主的文化独特体系,创造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丽的建筑工程。长期的经验积累,独树一帜,虽经战争的炮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外来文化之传入及本土化,但中华民族建筑始终一脉相传,傲然生存下来,顽强发展,独树一帜而不倒,在世界建筑史发展中是罕见的、独有的。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场所。南方湿热多雨,虫害兽多,出现巢居。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大约建于多年前的、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方形、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这是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黄土层作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逐步发展到浅穴居,再到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

奴隶社会,夯土技术逐步成熟,宫室建于高大的夯土台上,木构建筑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等级制度出现。工程管理有了专职的“司空”,以后各朝代沿袭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封建社会初期,髙台建筑盛行,修建了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东汉时代,建筑中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增多,城市和建筑类型扩充,中国古代独特的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充满着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时期,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大量兴建,高大的寺庙、壮丽的塔幢,石窟中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这是我国古建筑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的创造时期。

隋、唐统一全国,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唐代的长安、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木构建筑的宫殿、楼阁和石窟、塔、桥,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髙艺术和技术水平,唐代建筑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宋、辽、金时期,南方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居于先进地位。由于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活跃,城市逐渐开放,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形成沿街设店的方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制度化,公元12世纪初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营造法式》这一部重要文献。

元代大都建立,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影响到各地。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经达到完全程式化、定型化阶段。明代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代在城市规划上、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艺术形象上有所发展,例如北京城、故宫、天坛等。民居、园林和民族建筑遍布各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中国古建筑有明显的特征。在城市规划上,严谨规整、对称宏伟,表现出庄重威武的中华民族性格。单体建筑中,雄伟的飞檐屋宇、大红的排列柱廊、高大的汉白玉台基,呈现出崇高壮丽又稳定的形象。黄河流域盛产的木材资源,形成了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特色。室外装饰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室内陈设装修的华丽多样、细腻雕饰,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格。

聚居建筑方面,包含民居、祠堂、家庙、书院等遍布全国各地,它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各地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生产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和审美观念,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材料,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进行设计与营造。他们既是设计者,又是营建者、使用者,可以说设计、施工、使用三位一体,因而,这种建造方式所形成的民宅民间建筑,既实用简朴,又经久美观,并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中国古园林的特征。以自然山水即中国山水画为蓝本,并以景区、景物和建筑、山水、花木为构件,由景生情,产生意境联想,达到艺术感受。皇家园林因其规模大、范围广,其园林布局自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岛,到唐、宋以山水画为蓝本,明、清仍沿袭池中置岛古制,但采用人工造山置水的方法。

明、清私家园林因属民间,士大夫文人常在宅后设园休闲宴客,吟诗享乐,其特点是以最小的场所造成无限的景色为目的。因其规模小,常以叠石或池水为主,峰峦洞壑、峭壁危径或曲径通幽取胜。在情景中则采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相传秦汉以前,中华大地上主要生存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团基本融为一体,历史上称为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东南地区古老的部族称为“越”,逐渐为华夏族所兼并而融入华夏族之中。秦统一各国后,到汉代都用汉人、汉民这个称呼,直到隋、唐,汉族这个名称才固定下来。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生产、习俗性格的不同,又由于各族人民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各自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民宅,如宏伟壮丽的藏族布达拉宫,遍布各族聚居地的寺院庙宇、寨堡围村、楼阁宅居,反映了绮丽多彩的民族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了中国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

陆元鼎,民居建筑大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原建筑系副主任。曾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史学分会副会长。陆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