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介绍 >> 正文 >> 正文

观展岁末辞旧迎新,老北京有啥老规矩首博这

来源:天坛 时间:2023/3/12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古人重天时,在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轮转之中,逐渐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意识,并以此为据建立一整套生活习俗,形成了围绕着节日与节俗逐次展开的“岁时文化”——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先民,通过古老的“观象授时”,为事物的发展找到时间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朴素信仰融入其中。

王大观《清明踏青图》(复制品)

拥有多年建城史,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同样因为广博深厚的岁时风俗而增添了历史人文底蕴。让我们跟随首都博物馆新展“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踏上一段文化之旅——从周口店先民探索客观世界为伊始,一路风雨兼程,领略绚烂多彩的京华岁月。

高度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不仅为先民供给了充足的食粮,更为社会文化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展厅中一组“杨柳青年画”旨在展示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的愿望,这是中国岁时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在动力。千百年来,每至岁末,百姓的庆祝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与热烈。展厅墙上贴有宫廷画家徐扬创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年)的《京师生春诗意图》。画卷通过鸟瞰式的构图描绘了乾隆年间北京城初春时节大雪之后的景象。画家从正阳门大街开始,以紫禁城为中心,将众多著名景点纳入笔底,一派云蒸雪霁、万物同春的祥瑞气象。明代画家吴彬在《岁华纪胜图册》中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标志性节庆活动,依次为:元夜、秋千、蚕市、浴佛、端阳、结夏、中元、赏月、登高、阅操、赏雪、大傩,暗含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息理念。一面明代的人物多宝铜镜将“百寿团圆”的观念浓缩于一个圆圆的镜子中。作品采取高浮雕的方式,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宝物,如插如意的宝瓶、聚宝盆、摇钱树等铸造在铜镜背面,是市井文化中喜庆吉祥的符号化体现。

(清)累丝宫灯形耳坠

北京地区的人文民俗与其特有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北京南邻人文繁盛的礼乐之乡——河南与山东,北接游牧民族聚居的边塞之地,这里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渔猎文化交会的重要结点。辽金以来,多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入主燕京故地,在这里不断碰撞与融合。通州区侉店辽墓出土的马镫壶足以说明这一切,这只酱釉壶从契丹族游牧生活所用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特色的代表器物。另一种人人皆知的物件就是老北京的火锅。其实它源自满族饮食文化。在较寒冷的东北地区,满族人常把捕猎到的野兽山珍一起投入锅中煮食。展览中出现的“银寿字火锅”是清代晚期宫中常用炊具。火锅的团火盖上雕有镂空的“卍”字纹。锅体布满金银圆“寿”字,还有蝙蝠纹,寓意“福寿万年”。

(清)梅雀水仙图轴

在辞旧迎新的岁末时刻,老北京城有众多的老规矩。展览通过民俗文物和图文的形式一一介绍出来。比如,腊月里该置办什么样的年货呢?一组民俗绘画讲得明明白白。贴门神自然是家家户户必备事宜。而门神的形象从早期的“神荼”“郁垒”,到唐代的“秦叔宝”“尉迟恭”,可以看出,门神的形象多以武将形式成对地出现,取其驱除凶邪、迎祥纳福的含义。厨房里“灶王爷”的牌位也必不可少。自明代起,到了腊月廿四日,祭祀灶神的活动,称为“送灶”。传说中灶神在这一天升天,会将家中一年以来的善恶功过报告给玉皇大帝。因此,人们会以糖果供奉,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展厅中也“请来”了“东厨司命”的牌位。

紫禁城里庆贺新年的方式自然要隆重许多。到处可见的如意,是宫廷或贵胄之家年节陈设中不可或缺的吉祥摆件。如意的造型需要与自然界的产物或人们的生产工具相结合,如百事(柿)如意、吉(戟)庆(磬)如意、年(鲶)年如意、必(笔)定(锭)如意等。

除了屋舍宫室里的布置,结伴游京城更受人们喜爱。二月的花朝,三月的上巳与清明,女孩们扑蝶嗅花、文人觥筹唱和、亲人祭祖踏青,种种顺应节气的时令活动,展示着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顺。位于北京西山的大觉寺,以古玉兰闻名京城。现存“四宜堂”北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末代王孙溥儒于年春天的题诗“满天微雨湿朝云,木兰花发破愁新”。鲜花是春天里最受人们喜爱的使者,人们涌入各大公园与之相会,流连在花丛之中。据史料记载,天坛南北廊、永定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的牡丹在仲春前后开得最为繁盛。

然而,春天易逝,鲜花易老,京城里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将人们眼中的美好长久地留在书画作品和宫室器物之上。最为著名的是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五彩十二月花卉图诗杯”。每个杯上分别以青花五彩绘制一种当月代表性花卉,并以青花题诗一句,其次序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文人们结合远古传说与神话,创造出“十二月花神”的形象,并以诗词形式加以深化。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所作《十二月花神议》中整理出了历代“花神”版本。

历代文人总能借题发挥,清明时节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清明”既是象征季节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人们缅怀先人、戴柳踏青的节时。清明由节气演变为风俗节日,一方面与其清和景明的气候条件相关,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节期与之相近的春社、寒食等古老节日习俗,最终形成了一个兼具哀思与生机之意的矛盾统一体。作为国之都城,北京的清明,在追怀思古上更具历史意义。明清两代,京师人文荟萃,以“上巳祓禊”为渊源而举办的春季雅集层出不穷,样式繁多。其中有不少活动迎来了鸿儒硕学和有志之士的参与。在活动地点上,古老的帝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数量众多的精庐古刹与宅邸园林逐渐成为举办这些活动的首选场所。无独有偶,展厅中有一卷明代的《潢南益府刻兰亭图卷》,将公元年王羲之在绍兴西郊兰渚之边召集的那一场春天的盛会再次展现出来。这件作品体现了历朝历代文人对于“兰亭雅集”主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