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首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北京情结,都曾梦想着生活在传说中的紫禁城。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城市。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
一、故宫
不要停留在新闻联播画面里面了,一定要带孩子走一走、看一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颐和园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年,年建成,面积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三、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四、天安门
饱经余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宫的南侧,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它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五、天坛
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现已辟为公园开放,昔日的皇家坛庙现已成为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公顷,面积占整个崇文区的1/4。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有斋宫、圜丘坛、祈年殿、长廊、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胜古迹。
六、圆明园
七、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
八、北海公园
北海的建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据说,浩翰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濒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北海采取的正是这种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园中有吕公洞、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
人们总希望通过旅行来唤醒自身的内在生命力,可大多忘记了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如果你去到的地方,不艰难、不险阻、不遥远,甚至不陌生,如果你去到的地方,别人也可以轻易的去到,那何谈感悟?见地?甚至是改变。如果你要遇到更好的自己,不经历捶打如何遇到?你说受罪还叫旅行吗?那你把所有的歌词中的旅行替换成旅游,味道还一样吗?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