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建筑,最初建造于明代成祖永乐十八年(年),初建时的名称是“天地坛”,也就是说,这里最初是帝王同时祭祀天地的地方。直到明代嘉靖九年(年),又在北京城的北郊专门建立了祭祀后土之神的地坛,并将“天地坛”改名为“天坛”。之后,这里就成为明清两代帝王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而斋戒礼拜的神圣场所。
天坛在老北京城的位置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往往将他们最为尊崇也最神圣的地方或事物称之为“天国的”某某物。比如,见于圣经《旧约》记载的由古代以色列王所罗门所建造的犹太教圣殿──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常常被西方人称为“天国的圣殿”。在中国北京的天坛建筑群,除了明清两代帝王在它面前顶礼膜拜外,它也受到西方人的崇敬。在西方人所转译的语汇中,它同样被称之为“天国的神殿”。
据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巴黎举办的一次世界推选每个人心目中最美建筑的活动中,中国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就名列入选的三十余座世界上最为美丽的建筑之列。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中国北京天坛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建筑群的评价是:“天坛建于公元十五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从这个评价中可以看出,天坛不是一座简单地为人提供遮风避雨空间的居住性建筑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来供奉神佛的宗教殿堂,更不是古代帝王号令天下的宫殿。
可以说,它是用来象征中国人理念中的天地关系的建筑,它是用来体现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宇宙观;它是为古代帝王与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天,进行交流沟通的神圣场所。或者说,这组宏伟建筑群的精神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它所能提供的物质功能。每年一些重要时节,如冬天的冬至日、春天的正月上辛日,以及一年时间的居中时节──孟夏日,皇帝都会到天坛祭祀与祈祷。
天坛整体图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整座宏大的坛建筑群有内外两重宫墙。经过刻意设计的天坛宫墙,其平面的格局为南方北圆,即将内外宫墙的南墙与东西墙均按正角直交的矩形平面布置,而将内外宫墙的北墙都按照圆润的弧线形平面布置,从而突显了整座天坛建筑群所表征的古代中国人理念中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象征性内涵。
北京天坛在初建时,被布置在北京内城城门外的东南,这与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中所遵循的南郊祀典之礼相吻合。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城南的人口积聚,在内城之外又砌筑了外城,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凸”字形的明清北京城城市平面。而天坛,以及与之相邻的同样用于南郊祀典的先农坛,都被纳入了北京外城之内。今日的天坛,位于北京外城中轴线的东侧。
明代初建时的天坛内外宫墙是用土坯砌筑的,到了清代乾隆十二年(年),又在土墙之外包砌城砖,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砖筑宫墙。外墙周长6,米,南北墙的距离为1,米,东西墙的距离为1,米。总占地面积为万平方米,比明清故宫紫禁城的面积还要大,是目前所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明清时代的天坛,仅在西边临永定门内大街的一侧开有两座宫门,偏北处为“祈谷坛门”,偏南处为“圜丘坛门”。而这也正对应了其第二重宫墙以内所环绕的两组天坛主要建筑群:北部为以祈年殿为核心的祈谷坛,南部为以圜丘台为核心的圜丘坛。
圜丘坛门天坛的内宫墙南北长1,米,东西宽1,米,周回4,米,占地面积约为万平方米。两组坛建筑群被一座长约米,宽约28米,高2.5米的砖筑石台,像一道天平的秤杆一样,将南北两坛巧妙地联系一起。
这座砖石台座被称为“神道”,或“海墁大道”,又称“丹陛桥”。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就坐落在这座神道的北端,圜丘坛与皇穹宇则位于神道的南端。在内宫偏北处的东、西、北三面宫墙上,分别辟有宫门一道,俗称东天门、西天门和南天门。
在内宫墙里,还特别在皇穹宇以北设置了一道东西向的隔墙,从而在空间上将祈谷与圜丘两坛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的空间。位于北侧的祈谷坛又在四周设置了方形的砖筑墙,墙东西宽.5米,南北长.5米,墙周回米,并在墙东、西、南三侧,各开有三间砖砌拱券门,并在北侧设有三座歇山式琉璃瓦顶门。位于南侧圜丘坛部分,则在东、南、西三面分别开有泰元、昭亨和广利三座门,而在北面,沿神道中心线,在东西向隔墙向北突出的半圆形墙的正中,开有沟通两坛的三间方形大门──成贞门。
西天门西立面东天门西立面现今天坛建筑群包括祈年殿和圜丘坛两组主要建筑群。在圜丘坛北有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昊天上帝”神位的地方。其前有配殿,四周围绕一道圆形墙,墙高3.72米,墙周长米,墙内侧因其平整光滑,能够形成声音的反射传递,而被俗称为“回音壁”。圜丘坛之东为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是用以存放祭祀之用的祭器、乐器及制作祭品的地方。
祈年殿以北也设有为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养所,初名“天库”,后改名为“皇乾殿”。殿内正面有一个方形石台,台上设有神龛,用以平时专藏供奉祈谷坛祭祀的神位,其后设置有用硬木雕琢而成的九龙屏风。祈谷坛墙东门外布置有宰牲亭及神库、神厨等建筑,将这些附属建筑与墙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有72间之多的曲尺形走廊,俗称“七十二间房”。
此外,在天坛内宫墙西天门的南侧设有供帝王在祭祀前准备斋戒的斋宫。斋宫为坐西朝东布置,其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内有正殿和寝宫,并有供皇帝在祭祀前沐浴用的熏沐殿。斋宫内还有茶果局、御膳房、衣包房等功能性建筑。神乐署则位于外宫墙西墙以内,在祈谷坛门之南的位置上,是祭祀乐舞的排练场所。明代永乐年初建时,其名为“神乐观”,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神乐署”,俗称为“天坛道院”。这是一座有两层殿堂的院落,其前殿为五间,名“凝禧宫”;其后殿为七间,名“显佑殿”。前后殿左右则设有廊庑配殿,其前东向设有三开间大门一座。
丹陛桥呈托起南北两端的圜丘坛与祈年殿,那汉白玉的坛台与栏楯,那红墙、红柱与蓝瓦,以及檐下的青绿彩画,在绿树与蓝天的映衬下,宛然一幅超然物外的空灵图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