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用,特别是今天的互联网地图,它们成为我们日常出行等活动的必需品,出门前先要查查手机上的地图。
相对于今天人所制作的各种地图,历史时期绘制的地图,我们一般将之称为古旧地图,具体而言是将民国及以前时期绘制的地图称作古旧地图。古旧地图就像其他历史文献一样,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不同于其他资料的是,古旧地图所保留的是形象的空间地理信息。古旧地图能够展示历史上的都城形态与分布、河流变迁、政区演变、道路交通等,许多文字记载不清楚的地理问题,或许就能在一幅古旧地图上找到答案。
北京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将北京城的历史概括为“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
三千多年前,在今广安门附近一带,成长起一个叫做“蓟”的小城。这座蓟城就是北京城原始聚落的起源,城西北有座小湖,就是今天的莲花池。春秋战国时期,蓟城成为燕国的国都。唐代,蓟城为幽州治所。辽代幽州为辽南京,又称燕京,是陪都。金代辽之后,于金贞元元年即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这是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的中心,就在今广安门一带。到了元朝,北京为元朝的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此时,燕京旧城已残破不堪,元朝便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部开始规划新城,这就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雏形开始形成。元大都建成后,在明朝初年又历经改建,始称北京。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御外敌入侵,在嘉靖三十二年(年),北京城加筑了外罗城,由于经费不济等原因仅在南部加筑,而原计划北、东、西三面外城墙的修筑都没能实现。从此,北京城有了内外之分,各有城墙环绕,形成“凸”字型的轮廓结构。北京城的平面布局至此定型,历经明清,一直完整地保留到新中国成立。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这一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二环以里的范围。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关于它的古旧地图。古旧地图就像历史老照片,能为我们展现出这座古城的历史风貌。根据有关北京的古旧地图资料现存情况及历史进程,我们选出以下十几幅进行介绍和解读。
1.现存的第一幅绘有北京的地图——北宋末年《晋献契丹全燕之图》
《晋献契丹全燕之图》出自南宋人所撰写的关于辽朝的纪传体史书《契丹国志》一书中。该图描绘了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图谋称帝,为取得契丹的的支援所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是已知现存最早的以北京为制图中心的地图,也是最早标注“燕京”的地图。根据图上所绘地物推断,它应完成于北宋末年。
2.明代《北京城宫殿之图》——现存最早的单幅北京城图
《北京城宫殿之图》是一幅明代民间绘制的北京城地图,是已知现存最早的单幅北京城地图,也是唯一的明代单幅北京城地图,它以建筑物象形图画的形式,描绘了明代中期北京内城建筑雄伟、歌舞升平的景象。该图现藏于今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根据地图上端的三十行诗文推断,《北京城宫殿之图》应绘画于明嘉靖十年至四十一年(——年),万历年间刊行。
该图突出表示北京城宫殿建筑,并采用了古代地图常用的形象缩绘手法,将北京城区的主要建筑与街道概括地绘画出来。从南端正阳门起,向北有大明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南北一字排开,极为壮观。在承天门的东西两侧,将明代主要军政机构的设置和分布情况详细绘出,也显出了明代宫殿衙署的雄伟布局。
该图虽然题名为《北京城宫殿之图》,但从图的内容来看,除了以北京的宫殿建筑为重点外,还绘有衙署、坛庙、城垣和主要街道等。从图的范围来看,也远远超出了紫禁城的范围,而包括了北京的整个内城。由于当时北京的外城尚未建成,所以,此图实际上是一幅较概括的“北京内城图”。
3.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之《京师五城坊巷总图》
《京师五城坊巷总图》出自明代张爵于嘉靖三十九年(年)编撰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北京坊巷专志,该书记录了北京城加筑外城墙不久内外五城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及各坊所属一千余条街道胡同的名称等。而书中所附的《京师五城坊巷总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结构的城市地图。该图绘制了北京城的内外城墙、城门、内外城的三十三坊、皇城与大内、内外城标志性地物、河湖水系、天坛与地坛等。
4.年PlandePékin——现存已知北京最早带经纬线的地图
该图是现存已知北京最早带经纬线的地图。为的是证明紫禁城的午门(portedeMeridien)并不在经线上。年(清朝乾隆十六年)R.P.Gaubil自中国寄来一张北京内城图,由M.Hellot交给法兰西科学院。PhilippeBuache依照此图画成初图。M.Délisle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并依照法国-葡萄牙耶稣会用天文仪器测定的北京经纬标示,在初图上增加了外城和子午线。
5.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间(—年)《精绘北京图》——地图上的八旗分布
该图藏于大英图书馆,图题“精绘北京图”贴于图背;全图不附比例、方位,采用北上、南下的布局。图例仅标示“满洲圆圈(厢黄旗黄色红边、正黄旗黄色、正白旗白色)、蒙古方圈(厢白旗白色红边、正红旗红色、厢红旗红色白边)、汉军尖圈(正蓝旗蓝色、厢蓝旗蓝色红边)”,说明了图中八旗所代表的颜色。全图采用传统形象描绘北京皇城内各官署衙门、王府、胡同、寺庙、牌楼及城墙城门;但紫禁城中的宫殿则约略表示,主要标示几座重要建筑。对于京城内清初八旗分布的标示较为详细。
6.清乾隆十二年至三十九年间(—年)《北京内城图》
该图藏于大英图书馆,图题“北京内城图”系以其内容拟订;全图不附图例、比例及方位,采用北上、南下的布局。图中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外扩及到整座北京城;全图以传统俯瞰的视角,形象描绘整座北京及紫禁城各项建筑。图面内容相当丰富,各项建筑、巷衖胡同、官署、寺观、牌楼、城门及紫禁城内宫殿,均标示文字并编上号码;图后贴有一张活页纸,以英文注记地名,可互相比对。城墙四处角楼、九座城门亦清楚标示;城门及角楼之间分别有文字说明距离。图中出现硬笔书写英文与俄文的说明,显然为在华的外国人使用过。
7.清咸丰十一年以后至光绪十三年以前(—年)《北京全图》
该图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图题“北京全图”墨书于图上方;图中方位北在上,全图主要描绘清代后期北京城内、外城的城墙轮廓、水系分布、城垣街道与建筑布局;图中详细绘制主要街道胡同,但其他街道仅以墨色线条表示而不注地名、不着色。另标示官署、衙门、王府、寺庙与教堂等建筑,并用不同颜色区别;并绘出紫禁城、皇城内的宫殿园林建筑、外国使馆、天坛、先农坛的位置。图中较有趣的注记,是在“阜成门”边注“平贼门”,根据《清稗类钞地理类八》“京师城门”条载:“阜成门又名平贼门,平闯贼也。当明末时,闯贼从此门遁出,其南壁上尚有手印之莲花迹,城内有一胡同,曰:追贼胡同。乱定后,居民恶其名改追贼为锥子,而书平贼为平则。”“广宁门”边注记“张仪门”,恐误。按明代“彰义门”,入清称“广宁门”,后因避道光讳,改称“广安门”。
8.清光绪十二年(年)《北京城郊图》
该图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图题“北京城郊图”,图中无方位坐标,但北方在上;图右下方有类似比例的刻度。全图范围大致顺天府境内,北至昌平州,南抵涿州、固安县;西起横岭、大龙门长城一线,东至通州一带。图中对顺天府境的山岭、河流、城镇、村庄及道路的描绘已符近代制图学技术。图边右侧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入藏此图的英文注记:MapofPekingtheenvirons.DrawnbyChinesefromEuropeansurveys.Circa..Peking.PresentedtotheLibraryofCongressby(签名无法辨识)。题字的人判断本图绘于年(光绪十二年),一位中国人根据欧洲人的观察所绘,描述北京及其近郊的地理分布图。
9.清光绪二十六年后(—)《京师九城全图》
该图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图题“京师九城全图”,书于图上方;全图以墨色描绘京师,紫禁城在图中央部分,以红线画出范围,但未注记任何符号。“九城”指的是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分别是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本图属清后期的京师全图。
图中特别描绘京城中几座地标式的城门、牌楼及北京内城的水系与街道布局,城内注记街道、胡同名称。紫禁城前门内东侧东郊民巷一带空白未绘,推测此地段已经划归外国公使馆区。根据光绪二十六年(年)的《辛丑条约》规定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原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街)。此后中国地图的绘制正式以“东郊民巷”(即本图的东交民巷)称呼,由此判断本图或绘于是年之后。
10.年《北京地图》
《北京地图》于民国三年(年)由天津中东石印局印制,主要表示北京的内外城。全图着重表现城内的建筑与街市,分别以红色、绿色与黄色标示官府、学校与寺庙,水体用浅蓝色表示。使馆区用紫色表示,以区别于其他地方。通过不同色彩的使用,使这些地理事项较为醒目,其他地物则较为简略。部分地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地图下方,附有各省会馆名录。北洋政府的国会、政府各部已出现在地图上,总统府则进驻了中海,该图记录了时代民国初年北京城的变迁。
11.年《北京风俗地图》
《北平风俗地图》(AMapandHistoryofPeiping)是由一名美国将军FrankDorn(作者FrankDorn早年曾就读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曾经是美军驻华军事顾问团准将,参与过“驼峰计划”,官至准将)绘制于年,用漫画笔触描绘人物、动物、建筑、交通工具,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民国年间北平城的风物民情,诸如老先生在西城斗鸡放鸽,小偷在晓市兜售珠宝项链,驼队和驴车进出左安门、右安门,外国人在西山打高尔夫。除了在地理上复写老北平城,这张地图的左上角还有一处附图,附图从古燕国的传说画起,贯穿元明清三朝,一直记录到迁都南京,既形象生动又幽默风趣地表现了北京的千年变迁。除了地图还有一册英文解说。
12.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
《最新北京市街地图》由日本东京アトラス社编纂,于年4月发行于东京,双色印刷,中文注记。“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因此该图使用“北京”的地名。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编辑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地图,此图应属此类。该图详细绘制了年的北京城,反映了被日军占领之后的北京城情形。城内街道、胡同绘制准确,道路网络清晰。市内电车路线、车站及环城铁路绘制详细,并标出火车进出城的城墙缺口。图上还详细注记了机关、学校、医院、银行、市场、报社、公园、义地与街道等信息。北京市公安局管辖的内外城各警政区以虚线区分,即内城6区,外城5区。此外,图上有许多有关日本的注记。通览该图,可以了解到当年日本占领北京的情形。
13.年《北平全图》
《北平全图》是中外史地编译社编制、郑奇影绘图的一幅民国36年(年)北京城图,另附有《华北交通图》、《颐和园名胜图》与《北平市附近名胜图》,表现了“北平市”及其附近的交通与风景名胜。原图装有封套,主图与附图图例一致,绘制规范。该图标出了“复兴门”和“建国门”。“复兴门”和“建国门”原来分别称为“长安门”与“启明门”,原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
14.20世纪50年代《最新北京大地图》
《最新北京大地图》是邵越崇编著的系列北京地图中的一幅。该图将“北平”更名为“北京”,地图上出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安部”“苏联使馆”“中苏友好协会”“故宫”等地名,可知该图成图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一幅新中国成立之初表现首都北京的详细地图。值得注意的是,该图描绘了北京城的分区布局,内外城共分9区,其中内城5区,外城4区,这对于了解新中国成立时首都北京的区制十分有帮助。因而,该图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都北京,记录着一个政权的新生。
作者:远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