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北京的天桥有话说从北平天桥杂技说起,那些

来源:天坛 时间:2025/8/1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写下了如此真实又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北京,说到天桥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杂技;在北京,说起杂技自然就想到了天桥。您可知道天桥的起源,都有哪些杂技么?天桥今天的天桥实际是一个区域,以天桥街道办所属的管辖区域。因此说起天桥,那既是桥本身,又是指天桥街道区域。最近看完了欧豪、谭松韵主演的《民初奇人传》,又开始在看何冰、王鸥、刘蓓主演的《芝麻胡同》。两部电视剧的背景都是民国时期的北平,而最代表北平民间繁荣的所在便是天桥了。#头条追剧指南#芝麻胡同主演剧照:刘蓓、何冰、王鸥等桥在河上,风光绮丽,柳条回荡,茶酒馆条幅,伴着吆喝声而随风飘扬,这便是天桥怡人的所在,加之周边恢弘方正的大府大院,幽长不绝的胡同小巷,走街串巷的吆喝,穿梭往来的洋车,各怀绝技的民间高手,等等,无一不展示着富有生命力的天桥、乃至北平民间气息。北京在元朝时被称为元大都,据记载天桥始建于此时,桥南北方向,横跨龙须沟,桥身很高,汉白玉栏杆,状如倒扣的“锣锅”。到明朝中期天桥逐渐成为四九城外城的中心,更是皇帝去天坛祭天、先农坛祭先农重大祭祀日的必经之路,此时正式被称为“天桥”,意为天子之路。到清朝光绪年间,天桥高桥身被拆掉,变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因多次拓路,天桥也多次拆、建,至民国时期,原来的天桥已不复存在,但已演变为了一个地名而留存下来。北平天桥老照片,拍摄于民国时期天桥始建于元朝,兴盛于明清及民国,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民俗,一斑可见。天桥已然成为四九城平民百姓最有代表性的所在,更成为老百姓吃喝玩乐的聚集地,当然,这里最有北平民间特色的便是杂技了,旧也称“杂耍”!老北京的日常表演杂技的江湖艺人一般在天桥有固定的地方,起初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的场子,旧称“撂地”,也有称“撂地摊儿”的,行话是“画锅”。锅是用来做饭的,有了场子就有了饭碗可以吃了。天桥的杂技表演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偶有落难的江湖高手在此表演。下面将天桥杂技上的项目略说几项,供大家观瞻。拉弓:用的弓是硬弓,显示的是臂力和气力。高手在表演这个节目前,会让观众中壮实的汉子前来试弓,汉子被憋红了脸,弓也纹丝不动,最多拉个月牙儿。这时高手轻松拉开,或者脚踩一只,肩背扛一只,双手握住两弓弦,两只弓都能拉满。据传张玉山的儿子张宝忠能同时拉开四张弓。拉弓举刀:举刀有单手举刀,双手舞刀之分,一把刀足有一二百斤重,所用大刀跟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仿佛,显示的也是臂力。其天桥举刀的高手以张宝忠为先。举刀硬气功:硬气功一种是“油锤灌顶”,一人头顶一摞砖,另一人用油锤砸砖,砖碎人无恙;一种是“胸口碎大石”,也称“睡钉板”,就是一人躺在钉板上,胸口放上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锤砸石,石碎人无恙;还有一种“喉顶红缨枪”,两人用双头红缨枪顶在对方的喉咙上,两人向对方靠近,将红缨枪压弯;还有“崩铁链”、“捋铁条”、“咬铁条”、“马车过人”等等,都显示的是气功。硬气功之一胸口碎大石耍中幡:耍中幡也称“擎天一柱”、“秦王倒立碑”、“罗汉撞钟”等,其中幡由竹竿制成,高数丈。竿顶有红罗伞,伞下有标旗。艺人将中幡抛来抛去,或用手接,或用肘接,或用后脖接,或用脑门接,最难的还是用牙齿接,当然需要保持中幡直立。这显示的是艺人反应和平衡能力。耍中幡爬竿:就是艺人在竿顶做各种动作,比如“倒立”、“站竿”、“扯顺风旗”等。这显示的是艺人灵活性。爬竿抖空竹:抖空竹现在也比较常见,但天桥的抖空竹招数层出不穷,姿势更堪称优美。这显示的是艺人的反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抖空竹拉洋片儿:拉洋片起源于清代的天桥,也叫“拉大画儿”,也叫“西洋景”,到新中国七八十年代还存在,现在倒是逐渐消失了。艺人使用四周装有镜孔的木箱,或圆筒,里面贴有故事图片,艺人在箱外操作,观众通过镜孔而看到颜色亮丽的变化,更有甚者,艺人配以说、唱、打击乐器,而进行讲解故事情节。拉洋片儿还有一些杂技,比如舞叉、滑稽戏、“毛猴”、车技、摔跤、吞剑、杠子功夫等等也颇引得观众一阵阵喝彩。观众便喝彩,便给些碎银子,多少随意,当然如果身无分文,也可以观看,全凭个人。摔跤清末民初的天桥杂技、戏曲等项目繁多,但以常见项目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人物,人称“天桥八怪”。不同时期的天桥八怪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近代史上共有三代天桥八怪。其中关于杂技的便有,第一代天桥八怪中,田瘸子的杠子上功夫,堪称一绝,有“沾棍飞”、“攥杆睡”、“鹞子翻身”、“旱鸭浮水”等杠子上的功夫;常傻子的砸石头真功夫,卯足了气力手劈鹅卵石。第二代天桥八怪中,老云里飞的空中翻,也称云里翻;傻王的压石、开石、断石等硬气功功夫;赵瘸子的杠上功夫,比如“单手大顶”、“燕子翻身”、“哪吒脑海”等;志真和尚的硬气功。第三代天桥八怪中,云里飞的跟头翻;大金牙的拉洋片儿;沈三的摔跤、气功、踢砖等。另外张宝忠的举刀和拉弓,德子的抖空竹,谭俊川的舞叉,于正明的爬竿,宝三的耍中幡、摔跤,等等,几十位有名又有真功夫的艺人其传奇流传至今。《民初奇人传》里的外八行中就是民间八种行当的派别,而其中“黑纱”、“千手”等类似于天桥杂技的功夫、偷窃等真功夫实手艺。天桥八大怪画册在建国后,因北京城建规划,四九城有了较大的变化,而天桥也因此而消失。好在天桥的杂技、曲艺等作为传统文化项目源远流长下来。现在的天桥杂技剧场、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北京杂技团等一批天桥传统文化项目载体单位发展的如火如荼。以天桥杂技剧场为例,其原名为“万盛轩”,最喜欢、也最能代表北平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老舍先生曾亲笔题字“万胜剧场”,之后郭沫若先生也莅临剧场挥毫泼墨,进入21世纪后更名为“天桥杂技剧场”。百余年来,这些天桥文化公司秉承天桥传统杂技的精髓,不断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已跻身于世界杂技艺术的领先水平,先后出访欧美、亚非等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受到当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并也收获了大量国内国外的荣誉表彰。今天的的北京天桥年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天桥杂耍》”落户北京杂技团。而早在年北京天桥中幡就已经申报了第一批市级非遗,年北京天桥摔跤申报第二批市级非遗,之后天桥拉弓、抖空竹等陆续申报非遗。#文旅部扶持创新杂技作品#耍中幡申请非遗文化公司和文化申报同时进行、发展使得传统民间艺术而再显辉煌,也使得天桥再次活跃于全国、全世界。现代的北京天桥,高层建筑林立,住宅商贸集聚,杨柳成荫,干净整洁,更有着一大堆知名的文化公司,北京德云社的大本营也位于此,而附近的陶然亭、天坛、先农坛等景点更突显了北京天桥的人文、地理传承。天桥杂技剧场与德云社天桥因平民百姓间的吃喝玩乐而聚集为市场,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桥文化,沉淀为代表北京百姓的民间文化,其根植于老百姓中,随时代的变迁而历经沧桑,但如中华民族一般坚韧不屈而能持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