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保护·大家谈岁末年初,“名城保护·大家谈”首期活动成功举办。7位活跃在名城保护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向大家讲述北京故事、展现北京文化。7位专家学者的演讲内容将陆续于“北京印迹”平台上发布,邀更多人一起探索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共同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金名片!
05:00以新总规要求为统领,搞好老城风貌保护和恢复性修建
马炳坚《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
今天讲的题目是《以新总规要求为统领,搞好老城风貌保护和恢复性修建》。主要是想通过一起学习新总规,看看我们应该怎么样执行新总规,怎么搞好北京的恢复性修建。从年开始到现在,经过胡同整治和四合院的恢复性修建,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天要结合这些问题谈谈下一步应该怎么样进行老城保护和恢复性修建。
新总规第四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貌、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本章共五节,其中第二节“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对我们搞好老城保护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关键段落:第二节、第57条6.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北京老城区平面图
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绿叶,故宫、坛庙包括王府等皇家建筑是老北京的红花,红花和绿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都要保护好。
什么是老北京特有的胡同和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以东城区、西城区最具代表性的胡同为例,东四北3-10条,西四北1-8条,包括南锣鼓巷地区、南北长街等等,这些地方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四合院胡同保护地区,特点是青砖灰瓦,这是北京的基本颜色,整个是灰调子的;不同形式的宅门,规模不等,简奢不同的院落;墙面是干净整洁的,胡同非常安静,胡同一侧以当地的槐树为主,兼有一些白蜡和榆树;宅门两侧有上马石、拴马环、门墩、泰山石和其它的小品,门头有精美的砖雕。
北京标准的四合院一般是像左边的图,是从东南角进门,进门以后迎面是影壁,左侧路过屏门是第一进院子,中轴线位置是垂花门,进了垂花门之后是四合院的主院,最后是四合院的后院,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旁边是四进的四合院,所谓的“进”就是一层院子算一进。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建筑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式住宅。北京四合院的核心不是房子,而是院子,所有的建筑物,门都朝向院子开,院落是人们活动的核心场所。
四合院一般是进了宅门以后,迎面是一个影壁,两侧是屏门,进了第一进的院子,正面是垂花门(或屏门)。四合院的墙面也是做得很讲究,讲究的院子墙的砌筑方法都是干摆、丝缝或淌白砌法,整个色调是灰砖、灰瓦。高低不同的建筑有各自的山墙,两山墙形成合抱山。沿着胡同里面可以看到屋檐有多种做法,形式很丰富,现在这些做法除了东四、西四有些胡同还保留以外,其它的地方已经见得不多了。
老北京的四合院墙面的做法是多样化的,有干摆、丝缝的做法,墙体下面三分之一的地方的叫下碱,下碱部分是干摆做法,上身是丝缝,所谓丝缝什么意思呢?就是缝子很小,宽度基本是3毫米。一般用兰机砖砌的墙缝子是一公分,它是三毫米,非常讲究。有满砌砖的墙,还有圈三套五的,也有四角是砌砖,中间是碎砖砌起来的,然后表面抹灰,这是比较简易的做法。不同做法使墙体形式很丰富。
胡同里的大宅门两侧有上马石和拴马桩或拴马环,过去人们骑马,主人进去以后马得有地方拴,墙面上开的孔正好对着木柱子,木柱子上面有一个环子,是专门拴马用的,叫拴马环。
上马石沿街墙面的拴马环沿街墙面的拴马环讲究的大宅门的对面有影壁,作用主要是遮挡对面不甚整齐的墙面,因为对面的房子可能不太规矩,做一个影壁可以把这些不太整齐的墙面挡住。影壁上一般有内容为吉祥平安的吉辞。影壁有两种做法,即独立影壁和座山影壁。独立影壁就是一堵独立的影壁墙,它和其它的建筑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叫它独立影壁。还有一种影壁是附着在厢房墙面上,叫座山影壁。
一些胡同四合院宅门上的砖雕做得非常精致,有团寿字、有狮子、有博古图案等等,都有吉祥寓意。比如一丛菊花上面飞两只麻雀,老百姓管麻雀叫家雀儿,所以这个砖雕的寓意是居家欢乐。“菊”是“居”,“家”是麻雀的名字,非常吉祥的一个寓意。有的砖雕上是狮子、菊花、垫花。四合院的门两侧摨头上有很多这样的雕刻。
这些是如意门门楣上的雕刻,这些雕刻在东城区东四一带和西城区西四一带有些大院子还可以看到,但是很多已经丢失了。像这些小的随墙门,有的时候也做一些比较漂亮的雕刻。常见的北京四合院有一种门是西洋门,西洋门上也可以见到中国的传统雕刻,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以上简单地把老城区胡同、四合院基本的形式和内容做了大致的介绍。
第二节、第57条9.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保持老城传统色调,以大片青灰色房屋和浓荫绿树为基调,烘托金黄琉璃瓦的皇宫及绿、蓝琉璃瓦的王府、坛庙。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老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北京的故宫、太庙,天安门、北海的白塔、鼓楼,还有老城里的一些皇家建筑或者官式建筑都是城市的红花,胡同、四合院是城市里的绿叶。
第二节、第57条10.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持和延续老城传统特有的街道胡同绿化和院落绿化。”“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第二节、第58条加强文物保护与腾退“九坛包括天坛(内含祈谷坛)、地坛、日坛(又称朝日坛)、月坛(又称夕月坛)、先农坛(内含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位于北海内)。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位于故宫内)、传心殿(位于故宫内)、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已无存,现址为贵宾楼)、历代帝王庙、孔庙(又称文庙)。”
以上这些坛庙有些被一些单位占据或部分占据,这部分主要谈对这些坛庙的保护。
第二节、第59条完善保护实施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主体责任和义务,严格依法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全面建立老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长效机制,以原工艺高标准修缮四合院,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
这几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讲到要以原工艺、高标准来修缮四合院,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这就是新总规里强调的,要进行恢复性修建。对于这些精神,我们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
这里,我举了几个不太符合北京老城四合院风貌的例子。年以来我们进行胡同、背街小巷的整治,大家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有些工作做得不错,有的做得不太符合北京的风貌。比如说有的墙面、檐口甚至瓦面都涂成黑的了,有的是整栋房子都是黑的了,这不是北京的色彩,是江浙一带或者安徽一带的建筑的颜色,南方的建筑讲究“粉墙黛瓦”,墙是白墙,瓦是黑瓦,这是南方建筑的基本色调。我们有些规划师、建筑师搞整治的时候,把南方的色彩搬到北京,混淆了南北建筑的色彩差异,对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风貌保护起到了负面作用。
不符合北京四合院风貌的案例:檐口、博风刷黑,甚至整个墙面都刷黑做成纯白色
我们老北京的房子,凡是这种软心的抹灰的墙,它用的颜色是月白色。所谓的月白色就是浅灰色,和砖的颜色基本是协调的。但现在很多的房子都变成了白墙,这是不对的。
这些年的整治,很多的胡同里都添加了一些墙画或者是砖雕,有的整条胡同的墙面都进行了装饰,属画蛇添足,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破坏了胡同的风貌。过去老胡同的墙面很干净,没有过多的装饰。在近年的整饰中,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对什么是老北京的风貌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乱加装饰,对胡同的风貌保护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
有一些砖雕,花了不少钱,但做得并不好,没有起到真正的装饰和提升的作用。还有很多不符合北京四合院风貌的沿街装饰,比用瓦片装饰墙面。瓦片是用在房顶上的,但有些设计师把它放在墙上,看起来很另类。瓦不是用在墙面上的东西,当前这种做法很普遍。还有锣鼓巷南口有很多的墙面用花砖砌筑,这也不符合传统做法。后来我刨了根,在云南的园林里发现这种墙面,原来是从云南的园林里搬过来的。还有像这些在院子里添加的砼花墙,也是不应该有的东西。
符合北京四合院风貌的案例:沿街墙面装饰和添加物
这个例子,是我搜集的一些老的宅院的门。左图是前门一带的老门,颜色看得很清楚,是黑色的,上面的门头板是红色的,这是北京老宅门的传统做法叫“黑红净”。中间的图也是,门框是黑的,中间是红的对联,对联上面是黑字。右边的图是鼓楼西大街某胡同的一个黑门,这个门是原来的,没有重新油漆过的,一直保留到现在的。这些做法都是过去老北京的传统做法。
但现在很多宅门都油成了朱红色。朱红色是皇家建筑专用的颜色,不应该用在老百姓的宅门上。朱红色特别鲜亮,这种颜色只能用于皇宫、王府、坛庙等皇家建筑。原来的老北京民居的门基本都是黑色或木本色的。黑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一个好的颜色,黑在五行里是水,水是财富。此外,中国大部分都是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容易失火,水有克火的意涵,所以宅门多用黑色。国子监的大门年重新修了一次,修之前国子监的大门是红的,后来修完了以后改成了黑红净,是黑框,两边的余塞板、走马板是红的。后来我遇到了当初做这个工程的油工,我问他当初为什么这么做,他说砍油皮的时候砍出了黑的油皮,说明做成黑门是有依据的,当时文物专家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国子监因为是皇家的书院,是存书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刷黑色,有防火的意思,不应该是红色。进入国子监院内你会发现,除了皇帝讲学的辟雍是红油漆,其它建筑都是黑红净。
像这个门是胡同整治的时候重新做的一个门,基本上是恢复了传统,黑门黑框,加了红色的对联,这是过去的传统。现在鼓楼西大街做了四五个这样的门,效果很好。建议大家以后做四合院复建的时候,应该多做黑色的门,这是恢复性修建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不是千篇一律,过去北京四合院的门有几种。广亮门、金柱门这两种门在过去是官宅,就是当官的人住的,它的特点之一是柱子和枋子之间有雀替。其他的像如意门、随墙门、包括蛮子门是老百姓住的,有的是有钱人,有的是平民百姓,这些门的颜色基本是以黑色为主。过去每一个门上都是有对联的,因为过去四合院是一家一户居住的,对联体现他们家的价值观,是他们家的家训。广亮门和金柱门可以用红色,但不应该是朱红,应该是铁红,颜色比较深的红,和皇家的建筑要有区别。其它的门都应该是以黑色的为主。
下图中间一张是我拍到的近些年新建的四合院,包括做的砖雕,构件这是木本色的,用的是柬埔寨进口的叫娑罗双的木头,做的也很雅致。右侧的照片是这次在四合院的保护当中修缮过的,但门道里的电表箱的装饰就和传统的院落不太协调。
关于墙面,北京墙面的砌法是以干摆、丝缝为主。下图这几种墙面,基本是现代的砌法,以后这些地方都应该注意,要用老的传统做法进行修建。这是新总规明确规定了的,要“以原工艺高标准修缮四合院,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第二节,第59条)
不符合北京四合院风貌的墙面做法和散水墙根下的砖叫散水,作用是使房顶流下雨水及时排走,所以叫散水。它的作用是为了保护墙体不受潮湿,尤其是现在的胡同地都高于院落了。如果这个地方经常渗水,那么老百姓临街的房子后墙都是潮湿的。有的同志不理解古人做散水的目的,总想在散水上搞点“创新”,他们不喜欢古人传统的散水做法,喜欢散水砖缝里长草的感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砖是陡砌的,缝子特别密集,容易使水漏下去。还有的人主张用瓦片陡砌,那缝子更加密集了,不仅起不到散水的作用,还会造成墙跟蓄水,造成墙体长期潮湿。
我们在搞四合院的保护修缮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过去的老建筑,要对老建筑有起码的敬畏态度,要弄清楚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弄清它的道理。以前的散水都是用砖平铺,缝子尽量减少,而且缝子都勾严了,目的是让屋顶流下来的水及时排走。
左边这两张图展现的是老的墙面的做法,浅色部分叫淌白做法,深色部分是丝缝做法。丝缝做法缝子很小,砌得很讲究,淌白就稍微粗糙一点,造价相对低一点,对砖的加工也不如丝缝加工得精细。中间的图下面的砌法叫干摆,砖和砖之间没有缝子,不用灰浆直接摆上的,里面通过灌浆浇筑在一起。右边的图是现代的砌法,是糙砖砌,不采用传统工艺,会直接造成对传统风貌的影响。以后在四合院的保护整治过程中,应当避免这种做法。
现在,有些后来翻盖过的房子,摨头、博风头上的砖雕做得非常丑陋,建议适当时候把它换掉。如果将来在修建时或因资金不足,或找不到好的砖雕产品时,可以做成素的,表面什么也不刻,就是一块方砖就行了,总比做这样极端丑陋的砖雕要好得多。如果有条件可以做漂亮的砖雕。这也应当是恢复性修建的内容之一。
从今年3月开始,雨儿胡同在13个院子进行试点,对腾退好的院子进行了整修,即恢复性修建。这些院子,有些做得不错,比较成功,下面这3张图片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无论是门还是窗户的形式,还是颜色,都基本和我们传统的四合院是比较符合的。不足的就是窗户用的是下悬窗,下悬窗不是过去老百姓习惯的做法。过去的窗户都是上悬窗,只有上悬窗才能达到通风换气的作用。过去的老北京家里生煤球炉子要安一个风斗,风斗都是上面开口的,如果下面开口煤气就很难排出去了。过去传统的窗户是分成上下两段,上段是支窗,下段是摘窗。摘窗是有护窗板的,夜里把护窗板上上,又安全又保温,白天摘下来,可以采光。支窗,一般是里面支,在外面也可以,但口是朝上的,是上悬,不是下悬。将来再做时要调整过来。下悬窗是用在高层的楼房上的,因为楼房屋檐没有防雨措施,如果是上悬的话容易潲水。但是四合院没有这个问题,四合院屋顶的出檐很大,一般檐子的大小相当柱子高度的3/10,出檐一般在90公分左右,所以窗上悬不用担心潲雨问题,而且有利于通风换气。
这个黑色的门也是四合院保护修缮的时候做的新的,这种刷黑色油漆的做法在老北京是非常普遍的(见下图)。
老北京最常见宅门颜色下图房子原来很破的,按照原状进行了修缮,换了新的门窗,里面加了厨房及卫生设施,住户非常满意。
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除了窗户是下悬之外,门窗的形状保持了原有形式和做法,没有改变。
下面这个例子则不太符合传统风貌,一是外面的窗形有些变化,窗户上的棂条都被基本取消了(右图)。过去古建筑门窗上的的棂条很有讲究的。传统的窗户分上下两段,这里变成了一段(左图),而且窗户非常大,住户说这个窗户太沉了,推不动,同时也影响交通,廊子本来是可以走人的,窗户悬起来走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整治当中因为没有按新总规的要求去做,造成不符合风貌的结果(见下图)。
再下面这张图片:在院落整治的时候,有的院子加了这样的东西,这是混凝土的,里面码放了一些花砖,不知道有什么用。下面是散水的位置放了很多石子,这比刚才陡砌砖的散水还离谱,整个水都渗下去了,对墙体保持干燥非常不利。像这些不尊重老传统,按设计师个人想法任意改变风貌的做法一定不能再出现了。
还有的问题就更大了(见下图右),这个设计把原来建筑的前脸(下面的槛墙和窗户)都拆了,从里面做个盒子出来,不知道想增加面积还是什么目的,这是对风貌的严重破坏。对这个东西,据说老百姓非常反感,这是对风貌的一种肆无忌惮破坏!等于把四合院建筑“毁容”了。而且做完了以后下雨溅水非常厉害。这种与新总规对着干的做法必须坚决制止!
像下图的这两个街门做成这样,也是严重破坏风貌的。另外有些院子做了一些小景观,这和日本的枯山水是一模一样。这种把日本的东西搬到北京的做法也是不应该的。
这些年胡同整治出现的问题还包括:(见下图)有的居室门直接开在胡同里,原因可能是因为院子私搭乱建的房子都建满了进不去门,最后只能在胡同里开个门,进了这个门就进了自己的家里,这是不正常的;中间这张照片是彩画装饰过度,这是和玺彩画的基本构图,上面还画了金龙、海水江崖,这些都不是普通民居应该有画的内容,是皇家建筑的彩画,极不符合规制;有的四合院的门改得和日本房间的推拉门差不多,是不符合老北京风貌的。有些文化问题要弄清楚,南方就做南方的,北方就做北方的,不要把南方北方混起来,也不要把日本的建筑内容和中国的、和北京的混起来。
北京过去的屋顶有干搓瓦做法,还有棋盘心做法,现在经过修缮基本上都不存在了。这是在鼓楼西大街发现的一处干搓瓦屋面,很可贵,将来这样的做法应该保留。过去的胡同与四合院的做法是非常多样化的,不能千篇一律。下面右边这张图片是一处非常纯正的黑红净的做法,这是一个垂花门,大概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还保留着原来的油漆的颜色。
朝阳区有一处文物建筑,是雍正皇帝给他的奶妈建的宅子,原来的四合院就剩下几间房子了,已经残破了,后来这个院被恢复了。这组建筑建得不错。后来在这儿建了一个幼儿园。有位建筑师在周边建了一圈跟房檐齐的空中活动空间。上边是屋顶,下面是两层办公室,让小孩在屋顶上面玩,据说理念取自小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启发。建孩子活动空间没有错,但距离古建筑这么近,是对老建筑的不尊重。在文物周边这么做是不合适的。
第三节、第63条进行特色风貌分区1.中心城区形成古都风貌区、风貌控制区、风貌引导区三类风貌区古都风貌区:二环路以内,实行最为严格的建筑风貌管控,严格控制区域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第五立面等各项要素,逐步拆除或改造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实现对老城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风貌控制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按照与古都风貌协调呼应的要求,细化区域内对建筑高度、体量、立面的管控要求,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现代表达。风貌引导区:三环路以外,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吸收传统建筑元素,鼓励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与材料,展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特征和首都特色。
新总规关于二环以内、二环到三环之间、三环以外究竟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讲得非常细致,新总规很多地方是贯彻落实了习总书记的精神和要求。
年以前北京出现了一些新中式的东西(见下图)。如果仅仅就建筑本身来说,可以说做得不错,很多都是出自大师的手笔,但这些设计是依据老总规“旧城改造,院落更新”的精神对四合院做的改造,而不是体现“老城风貌保护”、“恢复性修建”的新总规精神和要求。根据新总规精神,如果北京的风貌保护区变成这样,就没有北京味了。这些东西做得不错,但不适合放在老城区,可以放在三环以外。以后进行胡同四合院的保护修缮不要再出现这种新中式的东西。
最近北京市建委编制了《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版)》,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政管委、市文物局、东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人民政府六个部门共同颁布的。提出了一些很具体的要求。规定了导则的适用范围,建立方案专家评审机制,市级建立老城区的保护修缮专家委员会。推行老城区房屋修缮与保护实施专家评审的制度。关于招投标,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监理、重要材料设备采购等招标环节,明确提出招标选择队伍,应优先选择专业古建设计、施工单位。这点非常重要。关于老城区保护,就好比想去看中医医院找中医大夫,没有学过中医的不要随便开中药。这样才有利老城的风貌保护。关于建材使用、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培训机构等在这个导则里都有具体规定,这是下一步做好老城区的风貌保护和恢复性修建的根本保证。
附:贯彻市建委《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版)》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文物局、东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制定的通知中,七条要求一、(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北京老城内,除文物保护单位、普查登记文物、历史建筑以外的胡同、院落和房屋,以及近现代建筑的修缮保护、使用功能改造、市政设施改造、风貌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胡同、院落和房屋,其外立面、公共空间等可视范围内的修缮工作执行《导则》,其他部位的修缮标准另行制定。二、(专家评审)市级建立老城保护修缮专家委员会,推行老城房屋修缮与保护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度。东城区、西城区依据《导则》对修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形成街道责任规划师把关、专家支持、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共治决策机制。三、(招投标管理)在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监理、重要材料设备采购等的招标环节,将《导则》中有关要求明确到招标文件,优选专业古建设计、施工单位。四、(建材使用)注重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的有机结合使用,针对老城保护性修缮实际,发布造价标准。研究改进施工工艺和技术,保留原形制、采用原工艺、用好旧材料,加强对旧材料、旧原构件的分类收集、统筹管理、合理使用,东城区、西城区结合实际制定旧材料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细则。五、(队伍建设)建立《导则》专项培训机制,培育壮大老城房屋修缮匠人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业务培训,聘请知名专家和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员,详细讲解技术和具体做法,传授施工经验,提升施工人员工艺水平。六、(动态维护)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导则》实施动态维护。各有关单位及时收集、反馈老城房屋修缮与保护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导则》发布单位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适时更新完善。七、本通知自年x月x日起执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印发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的通知》(京建科教〔〕号)同时废止。
文章根据马炳坚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文章中所有图片均来自马炳坚演讲PPTPPT中图片为专家拍摄,版权归马炳坚所有PPT中部分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作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