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发展 >> 正文 >> 正文

北京九千名公共文明引导员为整座城市培养好

来源:天坛 时间:2025/3/12
初冬,早晨6时,天还没亮,气温逼近零摄氏度,胡雅丽裹了裹外套,拎着小马扎、暖水壶出门了。“天冷,我那(站台)附近有很多老人,等车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喝点儿热水。”胡雅丽今年60岁,是公共文明引导员。6时40分,胡雅丽在宽街路口东西行站台上岗了。与此同时,城市的各个公交站台、地铁站台、街道路口,都有胡雅丽的伙伴们在忙着,他们身上的“柠檬黄”外套,好像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城市,温暖着早早出门的人们……这街头的“柠檬黄”,已闪烁了17年,胡雅丽的伙伴们也达到了人,遍及全市多个公交、地铁站台。因为他们,乘车“抢座”现象渐渐消失。公共文明引导员创建者之一孙平回忆,“那时候,公交车还没停稳,乘客就蜂拥而上,站台乱成一片。”年,一支由上千名退休大爷、大妈组成的“文明乘车监督员”队伍出现在主要大街、重点地区的多个公交车站,宣传文明乘车,劝阻不文明行为。从北京开关厂下岗的胡雅丽加入其中。有一次,一辆13路公交车进站,有位女士想从胡雅丽背后挤上车,胡雅丽一侧身挡住了她。没想到,那女士抬手就是一巴掌。胡雅丽心中的火儿腾地就上来了,可看了看手中的小红旗,她压下了火,平静地提醒对方,“请您排队上车,谢谢您的合作。”周围的乘客也站在胡雅丽一边,那位女士低下了头,默默排到队尾。干了17年文明引导员,看到乘客都有了排队候车的习惯,站台秩序越来越好,胡雅丽心里特高兴。年,北京公交开始刷卡乘车,为了配合这一工作,文明引导员从人扩充到人,值守站台也增加到个。为了让乘客有序排队,穿着黄马甲、戴着红袖标的引导员们想了不少妙招。海淀区学院路附近公交站的引导员刘月华,和队友们自制“隔离绳”,划“排队线”。在月坛南街北站,有位“远望大叔”关铁山,从上岗第一天起就带着一副望远镜帮乘客看车号,招呼坐这趟车的乘客排队,礼让老人和小孩。年底,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成立,“柠檬黄”慢慢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带动着更多的人站在路口,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柠檬黄”如今已走出站台、路口,走向春运场站、体育赛场、演出场所、公园景点、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他们引导文明的身影。丹陛桥是天坛祈年殿到回音壁间的一条汉白玉大道,可以前却常有市民在丹陛桥上躺卧“理疗”。张俊鸣是首批走进天坛的文明引导员之一。一位老太太每天带着小孙子来桥上,铺一个垫子侧身躺着,大家劝她起来都不听。张俊鸣蹲下来劝她:“大姐,这么多的游客都看着您呢,咱们坐那边聊聊去。”老太太横了她一眼:“没事儿找什么事儿呀!一边儿去。”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张俊鸣还是耐着性子劝道:“因为这事儿,咱们上了国外的报纸、电视,您说这不是给中国丢人嘛,再说,这儿人来人往的,您小孙子在这儿躺着也不卫生!”提到孩子,老太太似有所动,嘴里嘟哝着:“我也不想让孩子躺,可我腰疼,就想在这儿躺躺能治病。”张俊鸣说:“医院瞧瞧比较靠谱,我给您介绍一位中医大夫。”老太太一听立马坐了起来,“中医大夫?管事儿不?”“来,我扶您起来,咱们到边儿上细说。”经过张俊鸣的介绍和医生的治疗,老太太的腰果然好多了,她也不相信坐卧丹陛桥能治病了。17年来,“柠檬黄”已经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因为他们,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年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首次突破85分,与年相比,这个数字上升了20.47分,而这,离不开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的坚持与奉献。记者手记“柠檬黄”,已成为北京街头文明的符号。“请、您好、谢谢”是他们每天说得最多的词,亲切的微笑是他们脸上最常见的表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唤起了人们的文明守序意识。不论酷暑寒冬,不论刮风下雨,文明引导员从未缺席,正是这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令市民的文明习惯渐渐养成,让文明在城市运行中不再缺席。“学榜样我行动”,这些身穿“柠檬黄”的文明引导员,就是我们身边可学可敬的榜样。来源:北京日报记者:任珊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