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建锋诗为天地心。孔子云:“诗,可兴之,可观之,可群之,可怨之”,又云:“不知音乐,无以快其心”,就是说,诗的天地之心升华为音乐,直逼心灵、动人心魄,超越国界、种族,洞穿古今。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在时间上展开变化,而建筑是在空间上流动。因而,音乐“舞”出的天地之心,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也是最高的旋动、力和情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状态,而且将天地创化过程凝固为建筑。所以,天地大美,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尤能启示宇宙的和谐与节奏,使宇宙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通过建筑具象于人间。“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晚明三大思想家的王船山,评价唐王维书画之妙时所说。抟虚成实,正是“流动的音乐”——天坛建筑美学之大境界、大造化、大虚空。六、抟虚成实抟虚成实,虚实灵动,把人对天帝的感念上升到一座坛来表达,固定于大地的某方位某地域某个具体的建筑上,是中国人的高超智慧表达。而且,这样的美,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越发臻于艺境,使心灵净化于天地间,又使心灵深化宇宙里。能够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旷味的宇宙深境。虚,是天坛的整个空间;实,是天坛内外坛的建筑组合。在紫禁城的东南方位,天坛在一虚一实中,把生命流动的节奏在空间里流动出来,达到了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灵动境界。艺术的境界,有其深度、高度、阔度。总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的天坛,正是把握了个中诀窍,使其高、大、深,俱不可及。其深,如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有了深不可测之感。尤其沿着天坛的中轴线由南向北一路行进,先低后高,首先是圆丘,尔后是皇穹宇,紧接着过丹陛桥,到达祈年殿,最后是皇乾殿,越往北走,地势越高,慢慢有一种逐渐伸向云端“天庭”迈进、“步步登天”的感觉。“天”的尽头,就是乞求五谷丰登的殿宇。这是朱棣带领一般能臣巧匠们,在地势上做足了文章——南低北高。身临其境,皇帝在最低的最南端的圆丘坛,祭天;之后,踏着慢慢上升的陡坡,向皇穹宇迈进,在供奉着日月、神明、风雨雷电诸神的牌位前祈祷;再沿着逐步升高的陡坡,踏上丹陛桥;过丹陛桥,慢慢走向越来越高的祈年殿;此时,一种“步步登天”之感油然而生。在地势的助推下,最后到达皇乾殿,向其殿内的太祖太宗们,祈祷。这种慢慢升高,让人一步一步向“云海”迈进的设计,充分营造出从天帝到列祖列宗,逐步在“天人感应”中护佑子孙万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坛”气场气势。可以说,一座天坛、四大建筑,尽把天地人的气场、磁场、信息场等巧妙连贯,能让人在“天人感应”中而达到“天人合一”,妙不可言。其高,是耸入云天的祈年殿。又名祈谷殿,是明、清皇帝孟春祈天、祈谷场所,也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3层大殿,坐落在3层汉白玉平台之上,4根巨大龙井柱,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12根金柱,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着一昼夜24小时中的12个时辰;檐柱、金柱合计24根柱子,象征着我国农历一年中的24节气;再加上4根龙井柱,合计28根,还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28柱,加上8根童柱,合计36根,又象征着三十六天罡。眺望,金色鎏金宝顶,施蓝琉璃瓦,至高无上;龙飞凤翔,蓝绿相间,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美轮美奂,无比神圣、庄严、雄伟。其大,是占地面积最大的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分别供奉着日月、神明、风雨雷电诸神的牌位。因此,又称为“天库”。其绝妙之处在于,墙身是著名的回音壁。当人们站在东、西配殿,靠近墙壁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宛如仙境,可与“天人”对话。更为具象的圜丘坛,按中国古代哲学“太极生两仪”的理念,顶部中心凸起了圆石,唤作天心石,又称“太极石”。天生万物,作为与“天”的中心相对应的“天心石”,可以把“天子”的祈文直达九重天界,让神明听到天子的祈求。与此同时,占地面积44.66公顷的圜丘坛,完全按《周易》的规范顶层坛面直径九盏,从盘面中心的圆石外围慢嵌着酒圈扇形时,并以酒的倍数发散而下,圆形石苔分作三层,以汉白玉中最高品级的艾叶、草、砌成。古代对数字酒有近乎神明的崇拜,皇家用酒不仅有着长长久久之意,更有着九五之尊的寓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