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新闻 >> 正文 >> 正文

寿皇殿压轴登场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1/7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03799.html

老北京中轴线上最后一处隐藏的皇家建筑群,揭开了面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

北京报道

寿皇殿全景(王京生/摄)“请问寿皇殿往哪个方向走?”

寿皇殿,是老北京中轴线上最后一处隐藏的皇家建筑群——自年起,公众已有62年没有见到其真容。

作为清代皇家祭祀性礼制建筑,寿皇殿承载着中国古代皇家的孝道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

它的“压轴登场”——年11月22日坐落于北京景山公园的寿皇殿正式向游客开放——意味着北京老城中轴线上的全部建筑实现了整体亮相,对中轴线申遗有着重要意义。

重要点位、重要功能

寿皇殿建筑群呈回字形,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是老北京中轴线上仅次于故宫的第二大建筑群。它紧邻万春亭,后者位于景山最高处,是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基点。

如此大规模又位居市中心的皇家景点,为何会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半个多世纪呢?

“年寿皇殿正式成为北京市少年宫所在地,殿内空间被改造成礼堂、教室和办公室,景山公园也自此形成‘一园两治’的管理模式。所以,老北京的叔叔阿姨们对它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在了少年宫。”景山公园管理处文化研究室负责人刘曌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为寿皇殿回归并原状恢复的重要助推器。

“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北京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而中轴线申遗就是一次超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近年来,北京一直把中轴线申遗和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之都的重点。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将中轴线比喻成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中轴线申遗始于年,当年的北京市人代会首次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作为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年后,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并确定了一批遗产点,景山位列其中。

年底,落户景山57年的北京市少年宫搬迁出园,寿皇殿正式回归。

刘曌星对寿皇殿回归十分欣喜,“如果没有中轴线申遗,寿皇殿现在可能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同时认为,寿皇殿的恢复与开放会助力中轴线申遗,“假如寿皇殿没有按照历史原貌恢复、展示、开放,北京的中轴线展示是不完整的,不仅少了一个重要点位,而且少了一块重要的功能——它是中轴线上唯一恢复局部陈设的祭祖场所。”

景山公园园长丛一蓬则表示,“景山公园的完整恢复,将进一步体现北京中轴线古建筑完整序列。”

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14处遗产点,分别是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力争在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啃下“硬骨头”

少年宫腾退之后,寿皇殿的全面修缮工作堪称一块“硬骨头”:建筑外观看似保存完整,但从大殿到配殿的内部结构都被大幅改动过,几乎看不到古建曾经的风貌。

“大殿变成了大礼堂,有演出的舞台和放映厅,地下埋着水暖管,墙体上也安装了暖气,舞台设计和音响管线铺设对原有木构件和彩画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景山公园基建科负责人都艳辉对初次勘察寿皇殿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时,他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为了达到文物原状修复的效果,工作人员对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

大殿里的金砖地面有不少出现了损坏,为了找到这种金砖,工作人员费尽心思,最终选择了一家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的老厂。“不要小看这一块砖,其烧制过程非常讲究:烧砖材料要存放3年以上才能使用;烧制过程不能用煤火或柴火,只能烧南方的稻壳控制火候,这样砖才不容易断裂,密实度好;而且一个月才能出一窑砖,非常不容易。”都艳辉说。

寿皇殿整体勘测、规划及修缮过程历经4年,最终得以恢复清乾隆十四年()的历史面貌。

修缮的同时,关于这座古建筑群的展览展陈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景点开放当日,精心策划的“景山寿皇殿历史文化展”也与公众见面。

据悉,这是景山公园建园以来策划的最大体量的展览展陈,包含六大展厅(寿皇殿、衍庆殿、东配殿、西配殿、神厨、西值房),通过张珍贵历史照片、2张精美创作画、16件文物、48件文献复制品、16项多媒体展示、寿皇殿正殿复原陈列,向游客展示和讲述了寿皇殿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文化内涵。

行家人之礼

压轴亮相的寿皇殿能给公众带来怎样的历史文化体验?

“寿皇殿承载了中国古代皇家的敬祖和孝道传统。”刘曌星介绍,“寿皇殿的‘寿’,意思是死而不亡,它本质上是皇家的家庙,也就是皇帝家的祠堂,用于供奉过世的祖先,皇帝在此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祖先的“敬”和“孝”,也凸显在寿皇殿的建筑规制上。

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将原本偏东16米的寿皇殿迁建并扩大,使其与皇宫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前后呼应,更显肃穆庄严。其南广场的三座牌楼均为三洞、四柱、九楼规制,并彩绘金龙和玺图案;正殿则为明堂九室,屋顶从原来的单檐歇山顶改为重檐庑殿顶,基座由七级改为十二级,这使得寿皇殿规格达到了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

“建筑的高贵,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也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皇家的孝顺。”刘曌星说。

北京的太庙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寿皇殿在功能上与其有什么区别?

“天坛祭天,地坛祭地,太庙祭祖,这些行为属于国事。在太庙,帝王是以国家最高权力人的身份祭祀祖先,更多是要给天下人看的;而在寿皇殿,行的是家人之礼。”刘曌星解释。

“紫殿彤闱神御凭,清明肃拜典相仍。”这是清代乾隆皇帝《清明日拜谒寿皇殿》一诗中的两句。资料显示,乾隆在位60年间,共前往寿皇殿亲祭次;光绪皇帝在位34年间,前往亲祭次。

孝道文化之外,寿皇殿还承载着中华传统祭祀文化。

寿皇殿内,一块展览说明牌上这样写着:“敬奉神御,绵祀于万。家国时代的皇家宗庙祭祀,意在通过庄重的礼仪,怀念祖先恩泽,昭示自身虔诚敬谨。”

景山公园管理处文化研究室原主任张富强认为,清代皇家祭祀礼仪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中国皇家葬丧和祭祀文化十分珍贵。对寿皇殿历史文化的研究,为人们了解清代皇家祭祀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