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二: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三:信阳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罗山县同心村,始建于北魏。唐明两朝被封为“国庙”,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年),距今有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
四: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年),唐代延和元年(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五:南阳云台寺
云台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云台禅寺为佛教圣地、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年以来在住持性墨、海长法师的努力下,率众僧尼居士四方化募,辛勤劳作,历时7年,耗资余万元,依次建成天王殿、祖师殿、观音殿、三圣殿、卧佛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年冬县政府动员数万民众,开山斩石、填壑凿壁,修通水帘寺至太白顶云台禅寺的道路,驱车可达云台禅寺下的小平顶。
六:焦作圆融寺
圆融无碍禅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年),为“民间东传佛教第一僧”的西晋、后赵僧人佛图澄国师(二三一~三五一)所创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庙之一,为十一进计十九殿、两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馆及十七处泉,在建“圆融国际禅修中心”及“五百罗汉洞”,为韩国圆融宗祖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焦作市佛教协会驻地。是“圆融寺文化旅游园区”核心部分。
七:汝州风穴寺
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后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风穴寺总面积约50余亩,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八:焦作月山寺
月山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境内,始建于公元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古寺”。月山寺曾名“清风寺”、“大名禅院”“宝光寺”,明永乐三年更名为“月山寺”,沿用至今。月山寺鼎盛时期有僧侣五百、房舍千余间,经版、经书收藏甚多,尤其藏经阁中收录的佛经最为完整,明代学者李濂在其所著的《明月山记》中曾提到“读道藏于天坛,读佛藏于明月”,句中的明月即指月山寺。
九:许昌白兔寺
许昌白兔寺,坐落河南省许昌市河街乡,是一座拥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刹,建立于南北朝时期,在少林寺与白马寺之后。公元年,许昌当地的居民希望能够消除瘟疫,免灾延寿而修建了一座专门的药师佛道场,并命名为大药王寺(后更名:白兔寺)。药师佛全名作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其两侧分列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人们将月光菩萨的画像供奉在这座药王寺内。
十:安阳灵泉寺
灵泉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平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寺,自此香火不绝。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年,下诏灵泉寺主持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