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院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设立住院患者综合过渡病房,依据患者病情做好分级分类筛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潜在风险。
医院的一道疫情“防火墙”。作为本市第一家设医院,医院统一调配病房,在4个不同科室分别设置了过渡病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实现了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零感染。
医院的过渡病房里,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过渡病房完成核酸检测
取出男孩脑中的“毛线团”
“喂,这里是神经外科。”
“喂,急诊,这里有一名患者头痛、肢体无力,CT提示颅内出血。”
“我马上到。”7月23日凌晨2时,医院神经外科值班医生放下电话,立即前往急诊会诊。患者小寒来自张家口,是一名15岁的男孩,前两天出现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医。急诊科医生为小寒进行了核酸检测,同时,神经外科的医生对小寒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孩子年纪比较小,脑出血并不像大人,是由血压或凝血等问题导致的,小寒的出血原因更多考虑是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晓霖说,“小寒的出血量不多,但是出血的位置分布比较散,像他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不让孩子的病情加重,在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的前提下,先把小寒收入过渡病房,进行增强CT检查、手术评估等流程,同时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尽可能为病人争取时间。”
神经外科的过渡病区设置在颅脑创伤病区,共有12个单间,为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对于来不及完成全部新冠病毒筛查程序的急危重症患者先行收治,在过渡病房完成全部入院筛查后,再转入普通病房。
在过渡病房里,小寒完成了头部增强CT检查,“增强CT可以清晰地将小寒脑部的血管分布形态全部展示出来,增强CT图像显示,他左脑的血管出现一团‘毛线球’,这便是血管畸形所造成的。”陈晓霖说。同时,CT影像还显示,小寒的脑室和脑组织都有出血的情况,情况比较复杂,手术难度较大。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紧急程度,医院将手术室分为三个层级,“如果病人的情况特别紧急,来不及等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我们会安排患者在急诊的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医护人员全部按要求穿着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对于做过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来不及做第二次核酸检测的急诊患者,手术会在门诊隔离手术区域进行;如果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紧急程度稍微缓和一些,我们会安排他们在中心手术室进行手术。”神经外科脑血管病1病区副主任曹勇是小寒的主刀医生,他介绍说,小寒的病情比较特殊,需要进行复合手术,对设备条件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等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出来,完成全部筛查程序后再安排。“复合手术室同时具备做开颅手术和做术中血管造影的条件,两者结合,可以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随时进行造影的复查,确定形成畸形的血管全部切除干净,不会复发,能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24日一早,小寒被推进中心手术室……目前,他的病情稳定,已经转入普通病房。
穿防护服戴三层手套
为发热患者手术8小时
疫情期间,医院过渡病区实行一位患者一间病房。医护人员正在病房里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
“急诊手术患者往往都是命悬一线,要求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进行手术,这也让医生面临很多风险。”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硕介绍说,疫情之下,面对生死一线的患者,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每天都有一台手术,大家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在确保严格防护措施的同时,争分夺秒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不久前,急救车送来一位61岁的男性患者。这位患者来自河北廊坊,前一天突发头痛,医院时头痛剧烈并出现嗜睡症状。“患者和家属都否认有新发地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当时体温正常,血象、胸部CT提示患者患有肺炎,但并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陈晓霖是当时的接诊医生,他回忆说,患者情况危急,经过增强CT等检查,他确认患者为动脉瘤破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就在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手术准备的时候,患者的体温突然上升到38摄氏度。”
虽然从各项筛查来看,这名患者并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但出于安全考虑,医院防控专家小组迅速讨论决定,立即将患者送往能够防止手术室内空气扩散的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防护服、护目镜、三层手套,这样的“全副武装”对于陈晓霖来说也是不常有的体验。“护目镜是个大麻烦。”陈晓霖说,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容易起雾,手术中显微操作时,通过护目镜看显微镜如同“雾里看花”;此外,神经外科手术操作精细程度不亚于“绣花”,医生手上戴着三层手套,对手感的影响比较大,“我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上,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整整8个小时的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被成功夹闭,脱离了危险。而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手术仅需要五六个小时。“我也曾有一瞬间担心过被感染,但如果不做,这名患者可能就失去了生命……”陈晓霖说。
细分病房“再隔离”
救治无法排除“疑似”的偏瘫老人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神经内科。凌晨2时,神经内科主任赵性泉接到急诊通知:有一位70岁的老人脑血管急性闭塞,出现偏瘫的症状,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经过评价,这位病人确实需要做血管开通手术,但是他的筛查结果不太好,血象高,而且出现了肺部感染。”赵性泉说,医院距离新发地市场仅3.5公里,不担心老人是新冠肺炎感染者是不可能的,老人和家属对此也非常理解,“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老人在家并没有出现过发热的症状,老人和家属都没有新发地接触史,初步的影像筛查和临床症状都显示老人并不符合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症状。病情不等人,我们第一时间为老人进行了介入手术。”
当天夜里,老人的手术顺利完成,被送进过渡病房,在单独设置的隔离病房中进行了三天的治疗。赵性泉介绍,从第一次疫情发生起,神经内科便协调科内10个病区,将认知障碍性疾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两个病区的病房作为过渡病房,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因为像脑卒中等疾病都是‘要命’的病,等不起常规的筛查、检测,为了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我们设立了两个过渡病房,将10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全部打通,统一调配,分A、B两组进入过渡病房。”赵性泉说,针对这位老人无法排除“疑似”的情况,神经内科将过渡病房再进行细分,在15间病房中分出3间尽可能对其他病房影响小的房间,对病人进行“再隔离”,“基本上在三天之内,患者的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全部出来,如果呈阴性,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
经过神经内科医护人员的努力,老人偏瘫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老人的儿子非常感激:“我爸爸的肺不好,特别感谢你们,将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二位,全力救治病人。你们辛苦了!”
“过渡病房的主要功能是让急诊抢救通道更顺畅,让所有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医院医务处副处长王晓岩介绍,医院统一调配病房,在急危重症病人较多、优势学科病人较多的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4个科室分别设置了过渡病区,其中,内科调配呼吸科病房,外科调配骨科病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别调配认知障碍性疾病科、运动障碍性疾病科病区以及神经外科颅脑创伤病区,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紧急程度,制定急诊留院患者分类标准,完善了处置流程,实现了重症患者紧急救治,急症患者分级救治。
(原标题:探访北京首家设置过渡病区的医院过渡病房里惊心动魄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李祺瑶岳朴摄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