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医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这方面还很薄弱,研究型病房是一种新的尝试。医院建设研究型病房,基础是最扎实的。”
在近日召开的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年科技大会上,该院院长王拥军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部署:以研究型病房建设和升级为抓手,以改变理论和指南的研究为突破,推动青年临床科学家计划的实施,打造和疏通转化医学链,“从点到面”医院,打造神经学科国家战略力量,走进国际舞台中央。
在这众多部署中,医院研究型病房已先行先试,取得一定成效,年7月被评为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该院研究型病房是如何设计的?有哪些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着力点在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该院,对研究型病房进行了实地探访。
首都医科大学医院院长王拥军
预留张研究型病床,已开放张
“在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医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这方面还很薄弱,研究型病房是一种新的尝试。医院建设研究型病房,基础是最扎实的,医院在新院区启用时,就预留了张研究型病床,目前正在逐步开放。”王拥军说,建设研究型病房,必须弄清楚几个问题:研究型病房和普通病房有什么区别?费用由谁承担?物理空间怎么设计?
为此,医院建立研究型病房执行委员会,设计了专用型研究型病房和共用型研究型病房。专用型研究型病房设65张床位,其中I期临床研究型病房35张,肿瘤内科、神经肿瘤综合专病专用型研究型病房20张,综合专用型研究型病房10张。共用型研究型病房设张床位,在专业病区内设立研究型病床,以神经学科为主。
据介绍,一旦进入专用型研究型病房,医保和患者个人均不再付费,所有的费用都由研究经费支付,而且病房的病历管理体系及绩效考核体系也是重新设计的。
从病房内外的硬件陈设来说,研究型病房与其他病房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的差异在于:门口指示牌上的床位序号前标注了英文字母“R(research)”。
王拥军说,为了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医院也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年7月,医院印发《关于临床试验项目类同财政科研项目级别认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将临床试验项目类同财政科研项目,纳入科研绩效评估,逐渐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临床研究队伍建设,以鼓励医务人员参加药物、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工作。
医院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主任李文斌告诉记者,目前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共有床位42张,其中研究型病床12张,正在进行9项临床试验。“研究型病房的意义在于,一是能够让患者接触到最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给患者带来希望;二是推动药物临床试验,使试验结果能够更快地转化。”李文斌说。
“研究速度快了,医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多了”
年,医院研究型病房共承担了76个药品的Ⅰ期~Ⅲ期临床试验及器械临床试验,研究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一点让王拥军颇为自豪。
“不仅仅是研究速度加快了,更重要的是全院临床医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变多了。医院要求研究型病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研究,通过这些机会,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培育研究风气和科学精神。”王拥军说。
自研究型病房建设以来,医院在医学创新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
依托中国人群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扩大肿瘤样本量,揭示PLB-1药物临床前期抑瘤效果,验证PLB-1在治疗复发脑胶质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标志着我国脑干胶质瘤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自主研发的神经保护药物依达拉奉右旋莰醇舌下片新剂型药物,已经和国内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合同金额达1.5亿元,成为该类药物世界上首个舌下给药的新剂型。
发明一站式基于快速基因分型检测的试剂盒和设备,可用于院前、院中急救等场合,能在30分钟内检测出结果,是目前世界上该类检测技术中最快的,可为急救患者提供精准快速的诊断指导,目前已完成技术转让2项。
??
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能让更多的新药、新器械、医院“出炉”,为患者送去希望。
在病房,记者见到了来自新疆的患者李星(化名),脑胶质瘤复发后,他来到医院求医,经过筛选进入了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研究型病房。“这里费用全免。我每天按照要求用药,医护人员会安排好我的饮食和作息。我自己也是搞科研创新的,特别理解研究型病房的治疗,我既希望自己的病能治好,也希望能为医学进步做点贡献。”李星说。
培养更多“懂行”的复合型人才
“快50岁时,我选择了在研究型病房工作。在这里,研究结果充满未知,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李文斌说,在研究试验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美丽的“意外”,比如,某个新药会让患者的皮肤变好,某个新药具有生发的功能,这些“意外”又为我们拓展了新的科研方向。
作为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研究型病房的专职医生,康庄有着同样的体会:“从患者入组筛选、随机用药到后期随访,我会全程跟下来。尤其是患者用药的最初24小时,我都要一直陪着,随时观察。”
担任专职医生一年多以来,康庄说,自己的工作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辛苦。“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任何变化,我们都要及时发现并记录,并考虑这些变化与用药的相关性。在研究型病房,患者的某一次病程,就需要记录好几页。这些都是我们开展临床试验最宝贵的资料。”康庄说。
王拥军坦言:“依托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很难培养出既懂临床又懂临床研究的人才。因此,研究型病房建设最大的难点还是‘懂行’的人太少。”为保证专业水准,医院除了要求临床研究人员通过专业的资质认证,还配备了研究助理以及伦理专员。
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试验学系,该学系由首都医科大学32家学院、临床医学院、医院、医院组成,挂靠在医院,王拥军出任首届系主任。
“我们希望依托研究型病房,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基地,打造临床研究的专业化队伍,培养临床科学家,推动临床研究发展。在这里成长的人才,将是参与临床试验、为临床医生搭建研究舞台的专业人才。”王拥军说。
在尽快补上人才短板之外,王拥军认为,还有两项工作很重要。
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国内国外的远程质量监控。目前,医院已经成立研究型病房的学术委员会,实现项目质量控制前置;实现远程实时溯源,保障质控工作开展,对临床试验的全部数据均能做到线上溯源。
二是做好研究型病房的绩效考核。在医院现有的研究型病房中,有的病房因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项目而闲置,有的病房希望纳入临床试验项目的患者却在排队,亟须对各病房进行综合考核。之所以会出现患者排队的现象,其根源还是在于病房是否有临床试验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专家。因此,医院也在努力加强临床试验管理,推动研究专业团队建设、人才管理体制建设,培养更多有实力的专家。
来源:健康报作者:肖薇张灿灿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点击“阅读原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