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给学生和家长减负”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为了在培养子女方面尽量减少家长负担,甚至有观点要求直接“取消家庭作业”来解决这一问题。当下家长的负担在哪些方面?对于学生的作业、辅导,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责任边界在哪里?目前,在控制学生作业量方面,学校具体的实施情况如何?学校如何落实学生作业的批改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和校方,试图理清各种矛盾,寻求解决之道。“困”在作业里的家长因为辅导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作业,秦华(化名)两口子下班后的时光都被困在“预习”和“作文”里。一人崩溃,换另一人顶上,循环往复。提到孩子的家庭作业,秦华像讲段子一样吐槽平日里的各种“鸡飞狗跳”。她和丈夫每天晚上7点半左右才能回到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家中。来不及扒拉一口饭,便一头扎进儿子的小屋——陪学,只为晚上9点左右能完成学习任务,把孩子哄上床睡觉,“但每次都耗到九点以后。”在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但是对秦华而言,“作业不出校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不在于“量”而在于孩子。秦华的儿子生于8月,在班里算年纪小的,又是男孩,认知方面会比同龄人晚一些。虽然学校有课后服务,但指望孩子在学校主动做完作业很难。孩子放学回家后,老人并不能辅导作业。秦华只能以巧克力作为“诱饵”,要求小朋友在晚上6点前写完作业,这样等她到家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按老师的要求一科一科预习。秦华每天先花一个多小时检查作业,帮孩子预习语文、数学,再将“接力棒”递给丈夫,让他辅导孩子预习英语。虽说培养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但秦华觉得,老师对预习的重视还与现在的“内卷”有关。秦华说,老师在授课中发现,学生超前学习的情况很多,尤其是英语,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超过普通家长,为了保证上课效果,将孩子的水平拉齐,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老师会把没有预习的孩子名字发进群里,家长就得督促孩子预习。”与帮孩子“预习”相比,秦华觉得,更难的是辅导“作文”。“一篇作文得耗两个晚上,孩子不会写,家长不会教”,秦华说,因为辅导孩子作文,孩他爸“都快得心脏病了”。刚过去的春节,为了完成作文《出游》,秦华一家特意约了三五好友包下北京房山区一个小院子,让几个孩子“出游”了一次。玩也玩了、鞭炮也放了、火锅也吃了,但临到动笔,小家伙还是不会写。最后,为了凑字数,孩子这样写道,“我们三个小朋友玩斗地主,一人出了一个四,另一人出了一个五,另一人出了一个……”秦华觉得,儿子到了小学三年级还不会写作文是因为家长没帮孩子把基础打好。于是,在秦华的努力下,正上幼儿园大班的老二,已经提前学会了拼音,并开始阅读不带拼音的书,认字量大大领先于同龄小朋友,新一轮“内卷”又开始了。“负担”并不仅限于作业“孩子作业在学校就写完了,四点左右回家可以在小区里尽情玩一个小时。”张洁(化名)的女儿目前在北京朝阳区上小学一年级。但是,作为全职母亲,她主动“增负”——给孩子做课后的学习规划。张洁家里有一个大大的表格,详细列出了十几项任务计划,比如每天晚饭后要做多少道口算题,每天阅读一首唐诗,每天阅读一本课文等,只要小朋友每天选择三四个任务完成,就会获得奖励。张洁认为,虽然学校不给孩子布置任务,但是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她今后在高年级学习中,更有自主能力,不会感到困难。提到当下热议的“家长负担”、“学生负担”,在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天坛校区执行校长张莞霏看来,目前北京学生的压力和学业负担更多的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焦虑。家长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怕孩子不如别人”,互相攀比、给孩子报班不断升级,造成孩子的压力。有时,这种攀比甚至让家校合作“变了味”。年,北京有小学家长爆料,称一位家长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没想到班主任将这一“事迹”发到了班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