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的话
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辉煌代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
作为“两个打造”的重点项目,“何以红山”红山文化全媒体传播活动历时数月,结出硕果。即日起,草原全媒重磅推出6个整版报道——《何以红山文明之源》《红山重器C位之争》《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山河辉映水乳交融》《百年考古文化大系》《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今天推出第一篇
↓↓↓
年7月下旬,红山文化考古中国项目、彩陶坡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全面启动。
8月下旬,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内蒙古博物院举办。
人们将目光再一次聚焦红山。
红山文化,这一西辽河史前文明的辉煌代表,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让我们走进红山,带着敬畏与骄傲,去寻找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之源,去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之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红山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河,奔流不息,冲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甚至在几百万年以前,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西辽河便亘古绵长地流淌。
于西辽河畔迎接过多少个日出日落的史前先民,仰观俯察间,创造了近万年来传承有序的史前文化,与山河辉映。
其中,最闪亮的星斗,是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着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红山文化。
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赤峰文博院院长、研究员陶建英认为,“要把红山文化作为一个节点来研究”。
农之伊始禾盛黍丰
苏秉琦先生指出,农业的诞生就已经标志了文明的起源。
在敖汉史前博物馆一楼展柜里,显微镜下是几粒黑色的小米,馆长田彦国说:“这是年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碳化小米。”
据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大方介绍,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刘国祥在对兴隆沟聚落遗址发掘时,采用浮选法,发现了多粒发黑的粟、黍碳化颗粒标本,经北京大学团队C14鉴定测年,属于兴隆洼文化时代,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年,比河北省磁山遗址出土的粟的遗存早年,被认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时代最早的谷物。
“和兴隆洼时期相比,红山文化时期旱作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王大方说。
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孙永刚致力于植物考古。“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先民驯化农作物后,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奠定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坚实的生产生活基础。”孙永刚说,“同时,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及生产方式传播至世界其他地区,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正是有了近万年的禾盛黍丰,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艺之盛美容融东西
如果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中华民族,那么一定是:龙!
如果用一种物质来代表中华文化,那便是玉。
如果说有一种文化奠定了中国玉文化接续发展的牢固根基,那便是红山。
红山文化重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早已蜚声国内外。
龙,中国人之间最亲切的身份认同,经考古研究发现确认,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
“其实,兴隆洼文化时期已发现有猪龙崇拜的陶片摆放造型,赵宝沟文化时期的尊形器上有‘透雕的艺术化的龙’。”田彦国说,“这是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一对猪首龙,头部是两个野猪头骨,躯体是用石块和陶片摆放的,大体呈S形。”
董婕、朱成杰在《辽河流域年龙文化的天文学释读》中认为这对猪首龙意义非凡,从它开始就人为地规范了“龙”的构形理念,龙头和龙身都已经不再是单个动物,而是作为一个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艺术图案在人的观念中固定下来,并传承后世。
翁牛特旗博物馆墙上悬挂着一块“中华龙形的发展演变展板”,只见,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一脉相承,龙均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交相呼应。
翁牛特旗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件黄玉龙,它通体黄绿色,像极了春天草木萌发时的生机勃勃;体态“极具流线造型,有势压雷霆之状”。邓聪先生认为黄玉龙特别是龙头部的制作意境高远,给人天马行空、才气横溢的感觉。
“红山文化玉器从题材选择、造型设计、雕琢工艺到使用功能,都蕴含着中国艺术审美特有的理念和精神,即从‘观物取象’到‘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乃至‘大象无形’,最终达到以‘器’载‘道’的境界。”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崔岩勤说。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红山玉文化中“唯玉为葬”的思想,对后世“尚玉”的思想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开辟了玉器礼的先河。
令人惊讶的是,“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而玉料来源却不在当地,而是辽宁岫岩。”孙永刚说。
作为主要艺术成就之一的彩陶,在红山文化早期晚段开始出现,至中、晚期发展成熟。
红山文化博物馆馆长林杨指着在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模型),说:“你看它的纹饰,同时有龙鳞纹、玫瑰纹和菱形纹。”
当遥远的玉石辗转千里被红山人打磨成精美玉器,当中亚的菱形方格纹和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及红山文化的龙鳞纹一齐在这里汇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五千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聚,这里成为兼容世界东西、吸纳中国南北文化的大熔炉,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礼之渊源礼序乾坤
流光溢彩的玉龙凝固了久远的时光。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高山,台地,祭坛。点点星光与熊熊篝火相映。王巫手捧一件玉龙,口中念念有词,缓缓走向祭坛中央,红山族人怀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
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
牛河梁遗址宏伟的规模及坛、庙、冢规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业最高成就的体现。
“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苏秉琦曾说。
这种三层起坛、天圆地方、沿中轴线左右布局的建筑理念,连同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均与北京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相类似。
年5月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中华祖神”,是目前所知的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它开创了中华民族祭祖敬祖的先河,证实了红山文化敬天法祖理念的客观性。”田彦国说。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汤勤福、葛金芳在《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中提到,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这精神实质,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生原”和“生命气脉”,是道德,是规范,是“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纵横几千年,横跨数万里,这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北红山,南良渚。”
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先生曾发问:“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了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
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怀揣着对历史和祖先的敬畏,风雨兼程,不懈求索,将红山文化的精神之美、艺术之美渐渐展露在世人眼前。年,红山文化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踏上申遗新征程。
“必须尽快地把它向世界宣传出去。”辽宁大学教授华玉冰说。
“申遗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陶建英说。
“要加大对考古发掘、保护、研究的投入,加强文旅产业融合,让红山文化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和大众生活。”赤峰市副市长孟晓冰说。
“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红山文化蕴含的创新因子和探索精神,挖掘和讲好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历程,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繁荣璀璨中华文化增添亮丽色彩。”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通过对红山文化不断地挖掘、研究,必将为当今时代中国人民塑造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自立自信的时代精神提供更足的底气!
总策划:吴海龙刘婧
执行策划:江新辉吉莉
监制:王静宇
统筹:魏那
制图:苏昊
文案:李倩
记者:徐跃金泉刘墨墨王塔娜
新媒体呈现:达古拉
来源:草原全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