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介绍 >> 正文 >> 正文

地理版史记帝国与文明

来源:天坛 时间:2023/3/4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先在自己的脑海中梳理了一下我对这10座城市的印象,然后试图把这10座城市的名字和帝国和文明联系在一起,猜测一下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10个城市。

绝大多数城市很好猜,比如北京,虽然不知道作者要谈什么样的帝国,但是北京绝对会和帝国两个字紧密相连,关联的多了甚至还有的挑,比如伊斯坦布尔,我知道它属于横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帝国,比如德里,关联的是印度帝国,虽然我对德里非常陌生,但是我知道现在印度的首都既然叫做新德里,那么德里必然颇有一段故事。比如罗马,关联的是同名的罗马帝国,比如开罗,关联的是埃及帝国,还有伦敦的大英帝国,巴黎的法兰西帝国、纽约的美利坚帝国和柏林的德意志帝国。这些都是我第一时间能够联想到的。那都是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过,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帝国。

撒马尔罕?恕我才疏学浅,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城市,更别提知道它代表着哪个帝国了。它也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吗?

我是在哪里错过了它耀眼的光芒?

带着对这本书的强烈好奇,打开这本书。

《帝国与文明》。

阅读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就是一个地理版的《史记》。

司马迁用纪传体去写历史,从他之后很多正史就采用这种写法。

因人立传,穿传成史。历史证明,这种写法还是非常有用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的人,史学家选择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历史。

《帝国与文明》,与司马迁的写作思路异曲同工。

司马迁借助的是人,这本书借助的是城市。

梳理每一座城市的历史,以点来带面,以面来拱成一个地球。

这种写法,真的很棒。

我不熟悉的城市在阅读中得到了解答,我熟悉的城市,在阅读中我发现了我的不足,重新认识了那座城市。

我们以我们最熟悉的北京来举一下例子吧。

这一章的题目叫做《三位巨人筑起的世界都城——北京》,下面所举的三位巨人的名字是安禄山、忽必烈,永乐帝。

这一章的最前面是一张北京的示意图,这张图方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的翻回来对照,很贴心。

选材,是最能体现一个作者的眼力和见地的。

和《史记》一样,《帝国与文明》在选材上是非常成功的,《史记》和编年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再有闻必录,据实直书,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帝国与文明》也能找到这个城市的全部重要的转折点,并对这些转折点进行分析。

比如,《北京》这一章就选择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为一个重要节点,把北京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前此,北京只能称之为“幽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也不顺畅,后此,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北京的命运,作者满怀热情地讴歌了这条中国历史上首条连通南北的水运动脉,并且拿它和后世联通了罗马与埃及的运粮航道做对比,指出它的重要意义。北京的崛起从此指日可待。

这章中,作者还选择了和北京有关,有代表性的一些图片,比如战国七雄的地形图,因为战国中的燕国把首都设在了北京。再如明长城和天坛,这是北京的著名建筑,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还列了一个表格,把前面行文中所提到的重要节点,以表格的形式重现一下,方便大家穿珠成线。

10座城,体例大体如此。

阅读这本书,有一种读《史记》般的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