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易书生(北京)
最近,从《许昌日报》获悉一条信息:今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对贤伉俪,到许昌参观“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的时候,一致认为,毓秀台是目前已知能够见到实物的最早的“天坛”,比北京天坛还早了多年。很为这条消息高兴了一阵子,作为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家乡历史再曝“国”字号亮点,与有荣焉。
多年前,我回许昌还曾专门安排时间去毓秀台参观,从庙会、碑刻、台阶、对联,到土台上的“天爷庙”,都仔细看过,却未曾往这方面思量,而今看来,感到实在惭愧。同样是参观,人家却有这般令人震惊的见识,这就是差距!
这一对考古研究的贤伉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和他的夫人,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先生。我专门在网络上搜寻了两位前辈的一些信息,知道他们是考古界里著名的“夫妻店”,在北大历史系上学的时候是同班同学,结为夫妻后,大部分时间又同在一起田野考古,一起整理资料,一起写报告,一起进行考古课题研究,专业学识肯定是成倍数的。
他们认定毓秀台是“目前已知能够见到实物的最早的‘天坛’”的时候,还对北京的天坛,特别是西安的圜丘,从隋初到唐末的21位皇帝祭天情况,作了细致介绍,认为“毓秀台比西安天坛还要早,不仅有史料记载,还能看到实物,这非常难得。”
他们能从我们许昌人耳熟能详的乡土人文遗址,读出新鲜的历史见识,果然是见多识广而有新知,登学术之巅而有一览群山之妙。我等后学莫不肃然起敬!
如果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那么,知识的贫穷则会限制我们的知识层次,让我们无法领略深远的苍穹。此间见识,于我也是极有价值的启示。
沿着他们的思路,我查探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秦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等等的资料,的确未能再找到如毓秀台这般的“祭天”实物。
由此,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获得的知识都是扁平的。譬如毓秀台,以我对许昌地方志的了解,那七八本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虽然都有对汉魏许都故城的记载,但是对毓秀台的笔墨却是少之又少,现在能看到的那些资料,仰赖近现代那些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从实地考古发掘、故纸堆里过筛子,硬是找出来那些已成轮廓的记述:
汉魏许都故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等历史上著名的建筑。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地。毓秀台位于内城西南隅,高15米,原占地6亩,为汉献帝祭天之坛。台上四周原有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庙顶为圆柱形,庙基为方形,大殿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有青铜巨鼎一尊,广场两旁有月神台和雨神台。台下有斋宫、神厨、宰牲亭等,为汉献帝祭天前斋戒、沐浴、备祀之所。再之后,台上建筑被新的建筑群所替代:天爷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山门等。据勘探,故城为城下有城,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上层为汉文化层、中层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下层为二里岗文化层。
我翻阅了十多篇有关毓秀台的文章,核心的内容大凡如此。这些文字,是对历史记忆碎片的整合,是尽可能地求证或还原历史的原貌,然后写入书籍或文章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只有与现在的时空发生联系的时候,才会鲜活起来。
譬如,景平元年(年)十一月北魏将领周几“寇许昌……夷许昌城”,一代帝都化为灰烬,原有的内城外城,逐渐成为村落,曾经被许多文人墨客撰文赞誉的皇家都城地面建筑,惟毓秀台孤零零立于田野,于今已度过一千八百多个春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上建筑只剩一座大殿“玉皇殿”。现在参观所见的建筑,多是八十年代以后重建。也不难推论,年,青年毛泽东与李维汉、罗章龙等人从平汉铁路北上,途中曾专门跑到许昌老城,也就是“汉魏许都故城”凭吊,毛泽东与罗章龙信口联吟《过魏都》一诗: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他们所能凭吊感触的汉魏帝都遗存,惟有毓秀台。
相对于权威专家的见识、文史工作者耕耘出来的知识,民间的那种历史记忆,也展示着不可或缺的魅力,那是有着传承之力的认知。
毓秀台所在地现已没有了皇城,最近的村子是张潘镇东南部盆李村。故老相传,毓秀台名为“天爷庙”,固执地坚守着土台原有的主旨和灵魂。每年正月初九,“老天爷”玉皇大帝生日的这一天,这里都会举行大型的庙会。那一年我来此参观,正赶上庙会,来赶会,给庙里进贡上香的络绎不绝。毓秀台前面搭起了戏台,开封来的剧团在那里“叮叮咣咣、咿咿呀呀”唱着戏,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在这里看戏,交易农产品,还有年轻人摆出来一二十个台球案子,在那里招揽生意。
老百姓记忆里的那些历史远不止这些。
坐那里与上了年纪的老人“喷会儿”,他会告诉你:老辈儿人相传,汉献帝祭天地的这个土坛,早先就位于皇城的武朝门外,十多亩地,台上台下各有一个庙院,上面那个叫“玉皇寨”,也就是玉皇庙,以前还有不少老柏树和老槐树;台下有三间山门,中间有一条甬道直通台上的玉皇庙。甬道东面的三间房子住着道士,西边也有三间房子供着老君、圣人。顺着甬道登上十八层台阶就是月台,上月台,过一个圈门,就看到一个照壁,再等八级台阶,就到了照壁对面的一个大门,大门内就是直达玉皇殿,也就是现在的玉皇殿,东边四间房是三圣殿,西边四间房是子孙堂。玉皇殿的东西两侧,还有文昌阁、千佛阁,供奉着文昌帝君、千手千眼佛。这些建筑,除了那个玉皇殿,其它的早就没了,特别是民国那会儿,兵荒马乱,闹年馑,老百姓作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活命艰难,谁还顾得了这些。
说到前些年在毓秀台考古发掘的一口汉井或者说是地道,他们又会津津乐道:那是曹操的“转军洞”,以前有人往洞里放几只鸽子,能从十八公里外的今许昌市城内飞出来;曹操给汉献帝建好这个台,汉献帝就来祭天,祈祷老天爷保佑,因为走得是泥土斜坡,一个趔趄,差一点滑到,还是曹操扶了他一下,才上去;有一年汉献帝在这里祭天,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黑云密布,汉献帝吓得直哆嗦,没有多久,就把位置让给了曹操的儿子……
无论学术权威的新知、文史工作者还原的史实,还是老百姓代代传承的历史记忆,今天所看到的土台,还是一千八年多前的土台。一千八百多年前,一群人在这个祭天;一千八百多年后,依然还是有一群人在这里祭天;历史的时空,因为祭天而形成了一条贯穿古今的线条,所不同的,前者冠冕华服为皇为官,后者布衣素服为民为众。
毓秀之意,山川秀美,人才辈出,而毓秀台主旨,却是祭天以求庇佑,所以,老百姓口中的“天爷庙”,剥皮见核,初衷如是,我想,这是所有知识的核心。
-4-15于北京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