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我国清代发行的邮票

来源:天坛 时间:2023/3/19
北京雀斑治疗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304/8714503.html

我们今天开聊聊我国清代发行的邮票,自年至年(即光绪四年至宣统三年),共34年,普通邮票都是蟠龙、鲤鱼、飞雁作图案,其中以蟠龙图最多。年,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邮票一套共三枚于该年发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橘黄色)。

图案正中绘蟠龙,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者称这套邮票为“大龙票”。大龙票共印过三次:年第一次发行的,纸张较薄,称为“大龙薄纸票”;第二次于年(光绪八年)发行的,因排版时每枚票间距离稍远,称为“大龙阔边票”;第三次于年(光绪九年)发行的,纸张明显较厚,称为“大龙厚纸票”。

因当时使用的打孔机已陈旧,有些邮票打出的齿孔是毛齿,所以这种厚纸票又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大龙票版模因使用多年,磨损很多,不便继续使用,年(光绪十一年)又发行一套蟠龙邮票,图案与大龙票基本上相同,因票形较第一次发行的小些,所以通称“小龙票”。面值也以银两计算,共三枚:一分(绿色),三分(紫色),五分(黄色)。

这套邮票每枚有一太极图水印,这是我国首次采用水印纸印制邮票。小龙票共印过两次:年第一次发行的,是用原来大龙票的打孔机,打成的是毛齿,通称“小龙毛齿票”;第二次于年(光绪十四年)发行,使用新的打孔机、邮票齿尖清楚光滑,通称“小龙光齿票”。年(光绪二十二年),邮政脱离海关,成立大清邮政局。

年,清政府改革币制,由银两改为银元,银元每块重七钱二分,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该年8月16日,清政府发行第一次普通邮票(指邮政脱离海关成立大清邮政局后),全套12枚,面值以银元计算:半分(紫色)、一分(黄色)分(深橘色)、四分(棕色)、五分(玫瑰红色)、一角(深绿色)、这六枚图案中心都是蟠龙;二角(深枣色)、三角(玫瑰红色)、五角(黄绿色),

这三枚图案中心都是鲤鱼;一元(深红与玫瑰红双色)、二元(黄与橘红双色)、五元(黄绿与玫瑰红双色),这三枚图案中心都是飞雁。图案的上端横列“大清邮政”,左右两角为中文面值数字,下端英文原应列CHINESEIMPERIALPOST”(中华帝国邮政),却误印为“IMPERIALCHINESEPOST”(帝国中华邮政)。

这套邮票在日本用石版印制,通称“日本版石印票”第二次普通邮票于年(光绪二十四年)1月28日发行,全套也是十二枚,面值半分(棕色)、一分(橘黄色)、二分(深红色)、四分(深枣色)五分(玖瑰红色)、一角(深绿色)、二角(紫红色)三角(硃红色)、五角(绿色)、一元(红与粉红双套加色)、二元(黄与棕红双色)、五元(深绿与粉红双色)。

图案与第一次日本版石印票基本相同,但英文改正为“CHINESEIMPERIALPOST”。这套邮票是在英国伦敦印制的,有太极图水印,通称“伦敦版有水印票”。年(光绪二十八年),又发行第三次普通邮票,也是清代发行的最后一套普通邮票。这套邮票也是在伦敦印制的,无水印,图案与第二次有水印票相同,但增加了三种面值(三分、七分票图案中心为蟠龙,一角六分票图案中心为鲤鱼)。

全套共20枚:半分(棕色)、一分(橘黄色)、二分(红色、绿色两种)、三分(蓝绿色)、四分(棕红色、红色两种)、五分(红色、黄色、紫色三种)、七分(紫红色)、一角(深绿色、蓝色两种)、一角六分(橄榄绿色)、二角(枣红色)、三角(玫瑰红色)、五角(黄绿色)、一元(红与粉红双色)元(黄与深红双色)、五元(绿与粉红双色)。通称为“伦敦版无水印票”。

欠资邮票清代发行三次。第一次于年(光绪三十年)发行,在伦敦版无水印邮票上加盖二行文字,上列英文4POSTAGEDUE”,下列“欠资”字样,全套六枚:半分(棕色)、一分(赭黄色)、二分(红色)、四分(棕黄色)、五分(橙红色)、一角(深绿色)。

同年,在伦敦印制的欠资票运到后随即发行,全套八枚:半分、一分、二分、四分、五分、一角、二角、三角,均为蓝色,通称“蓝色欠资票”。年(宜统三年)又发行一分、二分两种,均印棕色,图案与蓝色欠资票相同,通称“棕色欠资票”。

还有半分、四分、五分、二角四种,运到时辛亥革命已经爆发,没有正式发行快信邮票清代于年开始发行。当时叫“加紧信件”票,形式也很特别,共有四联,从右到左分别为发信收单、邮资凭证、收信凭单、存根联。

四联组成一副图案,中间是一条游龙,并有“一角”字样,上端列英文“中华帝国邮政”,两旁列“大清邮政”、“加紧信件”。这种快信邮票前后共印制过七次,都印绿色,面值都是一角,图案也基本相同。清代发行的普通邮票,图案以蟠龙最多,快信邮票也采用龙图。

古代传说龙有鳞、须、五爪,能兴云作雨,封建时代统治者即以龙作为帝王权威的象征。本来中国历代都没有规定国旗和国徽的式样,代表唐朝的旗就大书一“唐”字,明朝旗就大一“明”字,这与各国使用国旗的通例是不尽符合的。年清政府建立一支海军舰队,军舰必须升上国旗,用大书一“清”字的旗作为国旗已不适合,于是清政府才颁令以龙旗为国旗。

龙图在当时也含有国微的意思。当时也采用鲤鱼和飞雁作为邮票的图案。“鱼雁传书”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用鱼和雁来比喻书信。唐代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据诗注:唐人寄书,常以尺素(即绢)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故把书信也称鱼书。古人也把雁来比喻书信,大概因为它是候鸟,往返有期,而群雁飞行时,又常排成人字形,因而产生“鸿雁传书”的联想。唐代高适的诗中有:“三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杜甫在《天末怀李白》诗中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意思是说杜甫(~)希望得到李白(~)的书信,但风波险阻,音信难通。宋代欧阳修的词中有:“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戴复古诗也有“天边鱼雁几浮沉”。又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当时诗人在北固山(在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触景生情,想念起故乡洛阳,忽然望见群雁飞过,便联想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信回去。

纪念邮票清代发行过两套:第一套是年(光绪二十年)发行的《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纪念邮票,也是我国首次发行的纪念邮票。慈禧太后(那拉氏)在同治、光绪两朝,以“垂帘听政”的名义,把持朝政40多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HART英国人)为了取宠于慈禧,奏报发行纪念邮票,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当即得到批准。这套纪念邮票共九枚,图案各不相同。

面值以银两计算,一分票图案中心为一“寿”字,环绕五只蝙蝠,寓“五福捧寿”之意:二分、三分、四分、六分、九分、十二分六枚票都绘有龙,为帝王的象征五分票主图是鲤鱼,取“鱼跃龙门”之意;二钱四分票图案是帆船,表示“一帆风顺”第二套是年(宣统元年)发行的《宣统登极》纪念邮票。

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病逝,由溥仪继位,当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宣统。当时溥仪才三岁,由其父载丰以摄政王身份助理国事。这套邮票面值以银元计算,有二分、三分、七分三枚。图案相同,用双色套印,中间是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两旁绘有双龙,右边列“大清邮政”,左边列“宣统元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