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资源 >> 正文 >> 正文

这一略微残败的地方,隐藏着600年的辉煌

来源:天坛 时间:2023/2/20

这里有个景点,就是靠近故宫博物院和天坛公园,按说应该不缺客流,但却看不到游客的身影,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这里闲聊、散步。

就外观而言,这面稍显破旧的城墙,仿佛随时都会坍塌,与周围的现代建筑格格不入。但是翻开历史,它的声望并不比故宫小,以坚固的“身”守城者身后的城池,它是北京的明城墙遗址。

我从崇文门地铁站出来,就走到古城墙的旁边。长1.5公里的古城墙遗址位于崇文门与东南角箭楼之间,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城墙遗址之一。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为土墙,年建京师九门城楼时,在此基础上加砖砌筑而成,成为现在的样子。

城楼上有12个墩台,每隔80米就有一个。桥墩又称为马面,是一种具有城墙防御功能的重要建筑,旨在消灭敌人进入城墙死角。墩厚与城墙相似,呈正方形,一般长30米,崇文门一带最长的墩台可达39米,堪称京城最大。

曾有北京城墙,为这个城市自豪。

元代建有北京城墙,明代完工,年,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城,三年后下诏迁都,开始建造城垣和宫殿。最后完成的城墙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城垣内侧还建有供人上下行走的马道,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称。

四门指的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现在只剩下天安门了。内城内有九个门,分别为: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现已见明城墙遗址,就在崇文门附近。

那个时候,人们称北京城为“四九城”,随着人们对北京城墙的淡忘,这个称谓也逐渐消失,成为许多老人心中的记忆。

那城墙无疑是雄伟壮观的,它就像一个坚强的北方汉子,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解放初,即使由于战乱和年久失修,明城墙的格局依然保持不变。

那时内城9门中还有8座城楼,箭楼5座,外城7门中还有7座,箭楼6座。这座连绵不绝的城墙,犹如无法逾越的屏障,又像久经沙场的将军,彰显着帝京的辉煌。

那时的梁思成称赞北京城墙:“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的中古城市,全是一整座设计,对称齐整,气魄之大前所未有,保护北京城墙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北京城在那个时候,恐怕更加古朴动人。宏伟的城墙,蜿蜒的护城河,交错的老胡同,完好如初的古建筑,把整个城市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博物馆,明清时代过后,这里仿佛永远不会消失。

能有多么的辉煌,能有多么的落寞!

多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历经沧桑的古城墙终于被拆掉了。在战火中,在风雨中,北京城墙最终还是躲不过风雨,躲不过风雨。

没有了城市,护城河也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北京城,只有故宫保存了一周的完整护城河,一般人都称之为“筒子河”,曾经的护城河,只在北二环附近还有一条河流。

旧北京人念旧,那些消失的城墙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坐北京地铁2号线,我发现它的站名几乎全是门,几乎和明墙一样分布着。北京以一个环形,将那些对这座明城墙的记忆,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播报。

也许就是因为想念一直没有消失,年北京建明城墙遗址公园时,市民们就捐赠了40多万块的城砖。它们非常渴望看到旧城墙的轮廓。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古城墙是古城文化的最好代表。在西安,人们可以依偎着城墙,一边唱着“西安人的歌声”,一边在雄伟的城墙上高呼“南京万岁”,而在北京,只有这一段残垣断壁,静静地寄托着他们的情丝。

假设如果北京的城墙还在,那么它的故事会有多少呢?

以我眼前的崇文门为例,它建于年,历经元、明、清七百多年。名头很多,因是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故称“酒门”;外地才子进城赶考,也得经过此,又称幸运门”;明清时在此设税务司,一切进城货物,都要交税,亦称“财门”。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城门。南来北往的酒要想进京城,都得给崇文门上税,古代的酒税很重,一般小作坊酿酒为生,常常晚上偷窃私酒到城里去。

爬上8米高的城墙有多容易?小贩们只好靠在墙上,双手紧紧地扣在墙砖凸起的地方,一点点地爬,要是有一点闪失就会掉到墙上去,其中艰辛,非现在所能想象。所以那时的崇文门,也就是所谓的鬼门关。

位于遗址公园的东南角,有一座全国最大的角楼,厚重的檐顶上铺着绿琉璃瓦,一排排箭孔显示着不可侵犯的神态。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清军曾与侵略军在这座角楼进行过殊死搏斗,虽然最后被攻陷,但角楼却是将士奋战杀敌的见证。

今天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只有老人的身影,他们或是依偎在树下,或是坐在椅子里拉家常。可以登墙观看,只需另收一张票,上面有一块旗杆石,石板上有圆孔,应该用于士兵绑旗杆。

城外环境优美,栽植了许多树木,花草,金秋时节,盛开了许多银杏树,宛如一幅画卷,光彩照人,又像身披金甲的战士,与城外屹立着。每年三月,梅花就会在这里绽放,梅花背靠城墙,格外粉嫩动人,许多游客和当地人都会来此拍照留念。

还记得梁思成曾经对拆迁户说:“五十年后,历史会证明你错了,我错了。”

现在五十已经过去了,是对与错我也不想过多谈论,毕竟任何决策行为都受当时现状的束缚,用后人的眼光来评判当时的决策,既不公平也不准确。

但是不管怎么说,时代的车轮是向前的,秦汉的许多建筑,不也是在唐宋的城市迭代中消失了吗?建筑物的改变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更何况城墙在当时确实阻碍了交通和城市建设。

落日渐渐地西下,给旧城墙洒上了一层金黄的光彩,我驻足观赏许久,终于还是踏着落日离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