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给人的感觉都非常潇洒,风里来云里去,有的隐居世外不食人间烟火,有的游戏红尘喝酒吃肉,总之都是非常快活如意的人士。那么,他们没有正经工作吗?生活的来源又是哪呢?其实这些形象基本上都是武侠小说塑造出来的,毕竟以他们为主角,写得太过拮据或者龌龊会影响售卖。真正的侠客生活,我们可以去看一些非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一些历史记载。因为是讲那些急人所难的大侠,先秦两汉时期那些豪强一类的游侠就不算在内了,他们很多都是地主或者门客,生活一般都比较富裕。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古典传奇小说当中,一般侠客形象有两种:其一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江湖侠士其二是建功立业、维护正道的官方侠士混迹江湖的侠士往往比较神秘,但武艺高强,有着正义感,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来源以及最终去向,并且对于他们的描述往往接近仙人。比如聂隐娘就是其中的典型。聂隐娘本来是一个将军的女儿,后来被一位老尼偷走了五年,教她剑术。学有所成之后归家,其描述的经历就非常离奇,本事也是异常恐怖。吃一枚药丸,提着一把剑在山中练习,猿猴、虎豹甚至飞禽都能轻松斩杀。之后被人带到城市里,专门斩杀有恶行的官吏,能杀人于无形之中。这个故事里还专门讲述了聂隐娘与另外两位侠士精精儿、妙手空空儿的斗法,前者死亡,后者失手远遁,瞬息间便千里之远。更有甚者,这个聂隐娘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看到曾经的故人之子有血光之灾,就增其一粒药丸,保他一年性命,然后令其辞官归隐。可惜这位官员并没有听从辞官的建议,果然在一年之后便死了。而聂隐娘自身又是多年没有衰老,神出鬼没,最终不知所终。其实这只是当时江湖侠士的一个缩影而已,其他故事的情节和这样的描述都差不多,驻颜有术,神出鬼没,武艺高强,经历离奇,然后不知所终。这是这一类侠士的整体面貌,人物比较扁平化,没有太多的特色。至于像《水浒传》当中的英雄好汉,其实算不得侠士,是啸聚山林的绿林豪客。而还有一类的小说对于侠士的描写比较有意思,那就是侠义公案小说。比如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后来被俞樾扩展成了《七侠五义》。这里面的侠士往往有官方身份,或者是围绕在清官身边保驾护航、跑腿办事。像南侠展昭就是典型,一直在包拯身边,是其破案的得力帮手。现代像《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李元芳组合,其实就是这一类侠义公案小说的模式。这里面的侠客生活来源自然是官府,甚至一些没有官身的侠士,要么是自身家底丰厚,要么就是和官府有着联系。非武侠通俗小说中的侠客生活,更为真实非武侠小说中的主角不是武侠人物,所以往往没有武侠小说中的各种光环。而因为很多言情类等通俗作品以贴近生活为主,主要受众就是市井中的普通人,所以对于现实生活的复刻还是比较靠谱的。比如著名通俗小说家张恨水的作品《啼笑因缘》中就有着对侠士的描写。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就是学生樊家树与一位底层女子沈凤喜分分合合的故事,但其中穿插着一对父女,老父叫做关寿峰,其女名为关秀姑。虽然他们两个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却是推动情节的线索,在故事里有着非常多的戏份和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是非武侠的通俗小说,复刻现实的程度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关寿峰父女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底层侠客的真实经历。这一对父女本来是在天坛附近卖艺为生,其实就像古代街头耍把式的艺人,以此谋生,处于地地道道的底层社会。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苦的,关寿峰的岁数其并不是特别大,身子骨还比较硬朗,但是老态比较严重,生病之后连药都买不起,还是靠了樊家树的接济。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潇洒的侠客其实是很难出现的,尤其是在社会的底层。这些人学过武艺,同时也有侠义心肠,这是底层百姓的质朴,但生活其实比较拮据。要知道,那些快意恩仇、劫富济贫等等行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无论是有序社会还是朝代末的兵荒马乱,其实都是违法的,所谓“杀人偿命”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公约,不会因为做得大快人心就能逃脱惩戒。所以,真正像武侠小说中的武侠那样活着的侠士,在现实生活中要么是啸聚山林的悍匪,要么就是流亡天下的罪人,根本没有快意恩仇的资本。真正的侠士,除非是自己家中极为富有,做一些周济的工作,赢得一些名声之外,在史书中往往留下一个仗义疏财的侠名。那些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侠义之心的侠客,生活的来源只能是自己收入微薄的本职工作。侠士只不过是大家对其赞誉的称号而已,并不是一种职业。明代文学怪状:正统文坛质量不高,边缘领域却备受推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