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天坛网络配图古人对于天,是非常敬重的,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在古代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的地位可想而知,那必定是集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而天坛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来到天坛,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我带着虔诚之心,开启历史寻回之旅。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全景网络配图置身于高耸挺拔的柏树林,肃穆之感油然而生,第一站来到了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圜丘。
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年),坐北朝南,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
另外位于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无一例外的每个人都会站在天心石拍照纪念。
圜丘网络配图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圜丘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从圜丘坛北侧的棂星门遥望中轴线第二个主体建筑-皇穹宇,整组建筑的气势非常壮观。
众所周知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它始建于嘉靖九年(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年)起改称皇穹宇。大殿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正殿东西各有配殿,东配殿供奉神牌为:大明之神、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神牌为:夜明之神、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
皇穹宇网络配图皇穹宇处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其实是由于声音发出的位置不同,声音反射回来的速度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回音效果。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也拍几下试试。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祈年殿网络配图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以壮观恢弘的气势矗立于我们的正前方。站在祈年殿下,被它本身散发的气势所震撼,颇有拔地擎天之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丹陛桥: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走在其中,也体验了一把当时皇帝走的路,感觉很奇妙。
丹陛桥网络配图北宰牲亭:属于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是准备祭品的地方,二处建筑间建有长廊相连,通往祈年殿,历史上,在宰牲亭把牺牲屠宰之后,通过长廊送到北神厨。
七十二长廊: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长廊网络配图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无梁殿网络配图方胜亭:是两个方亭套合成一体,不仅平面呈现为套方形状,木架结构也巧妙、科学的连为一体,十分精巧,套环、套方,寓意吉祥、圆满。此亭是古建筑仅存一例,是乾隆为母亲五十大寿送的礼物。
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造就了天坛与众不同的魅力,不愧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开放时间:早7点-晚21点
门票:28元(我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