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祭坛北京天坛

来源:天坛 时间:2023/6/6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北京名胜古迹众多,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只有7处,这其中就包括天坛。我年第一次去北京,就游览过天坛,还曾闹出过把“斋宫”念成“齐”宫的笑话。再次到北京,住在天坛东门附近,遂利用半天时间第二次游览了天坛。

在北京这几天不是淫雨霏霏就是雾气蒙蒙,只有游览天坛的当天是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的正门是南门,称昭亨门,又叫南天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除昭亨门外,在天坛的东、北、西还有三座门,分别称东天门、北天门和西天门。泰元门、成贞门和广利门。“元”为始生万物;“亨”为万事亨通;“利”为阴阳相合;“贞”为不偏不倚。这四个字语出《易经》:“乾,元亨利贞。”这四座门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年)。皇帝来天坛祭祀,一般均由昭亨门进入,因此昭亨门在四门中地位最高。昭亨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封闭,年经修缮后面向公众开放。

入昭亨门北行不远,就是圜丘坛。圜丘坛初建于明嘉靖九年(年),由依次内收的三层台组成,主要用于每年冬至举行祭天大典。清乾隆十四年(年),乾隆帝认为最上层台面过于狭窄,遂以“九五之数”对圜丘坛进行拓宽,最上面一层的直径由五丈九尺扩展到九丈,面积增加了一倍多,并将原来的蓝色琉璃台面改造成艾叶青石台面。登坛的石阶、各层台面石、石栏杆的数量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暗合“九重天”之意。

围绕圜丘坛筑有两道壝(wěi)墙,也就是矮墙;红色墙体,上覆蓝色琉璃瓦顶;外面一道围成正方形,里面一道围成圆形。在两道壝墙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分别建有八座棂星门,均为六柱三门石质冲天式。圜丘坛与《金史·礼志一》中记载的金代类似建筑物“圆坛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壝墙三匝,四面各三门。”基本差不多,只是壝墙少了一匝。

说起天坛,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祈年殿,而实际上天坛指的是圜丘坛,因为圜丘坛才是祭天的地方。在明朝,天坛最初仅指圜丘。严格意义说,圜丘坛才是天坛的第一主角。但历史常常把目光留给了外形更为靓丽的祈年殿,却冷落了形象过于平淡的圜丘坛。

继续往北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没有词的含义,但三个单字分别有皇上、天空、世界的意思,归结起来就是至高无上。进入皇穹宇的大门为三门七楼牌坊式,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皇穹宇为圆形单檐攒尖顶,位于所在圆形院落的正北,构建在约三米高的汉白玉基座上,通高19.5米,直径15.6米,南面为菱花格隔扇门窗,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上覆蓝色琉璃瓦,顶饰鎏金宝顶。所谓“干摆”,即水磨砖墙,是一种最讲究的墙体,表面呈灰色,平整无花饰。由于皇穹宇在外观上与祈年殿高度相似,只是后者为三重檐,使得许多第一次看到皇穹宇的人都误以为皇穹宇就是祈年殿。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年),初名泰神殿,明嘉靖十七年(年)改为现名,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处所。初为单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年)改建为现在的样式。殿内穹顶饰以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

皇穹宇左右各有一座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配殿,东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等神祗;西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和风雨雷电等神祗。

皇穹宇的圆形围垣就是著名的回音壁。这道圆形围垣也以干摆的方式砌筑,表面光洁,使声波不易被墙体吸收,发生反射,此其形成回音的主要原因。有民间传说称,最早发现皇穹宇围垣有回音效果的是乾隆帝,不知真假。但我一向认为,回音壁并不是工匠们刻意为之,而是无心插柳之作。至于皇穹宇正面石铺甬道上的那块“三音石”,则是人们在发现回音壁的秘密后找到的最佳回音位置,也非事先确定。要知道,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大型音乐厅、歌剧院的回音效果也是经过反复调整才达到完美的。关于三音石意在打造“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神奇效果的说法更是穿凿附会的随意解读。

从皇穹宇的背面看皇穹宇,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一个衣着朴素的人戴了一顶华丽的帽子。

皇穹宇北面的这座门叫成贞门,其与昭亨门、泰元门、和广利门共同划定圜丘坛的范围。这四座门名字的第二个字都出自《易经》:“乾,元亨利贞。”句。“元”为始生万物;“亨”为万事亨通;“利”为阴阳相合;“贞”为不偏不倚。此四座门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年)。

出成贞门,即是宽29米、长达米的丹陛桥。丹陛桥名为桥,实际上是一条由南而北逐渐抬高的砖石铺就的甬道,它让天坛本来虚而无形的中轴线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海墁”指城墙顶部用砖铺成的平面,在这里指丹陛桥路面采用了城墙砖铺地。丹陛桥中间以石面稍呈弧形的白石铺就,是祭祀时神舆经过的道路,称神路。两侧以城砖铺砌的道路,东行帝王,曰:御路;西行王公大臣,曰:王路。据说,当年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游览天坛时,先是被女儿推行在神道的西侧;但当他听介绍说,中间的路仅供神灵通行时,立刻用专用语音识别器示意女儿“middle”,表示他要从中间走。丹陛桥南北两端各有一座丹陛桥在年曾以水泥方砖进行改造,历史年代感荡然无存。年,根据历史资料,重新采用城墙砖对丹陛桥路面予以恢复,还丹陛桥以历史本来面貌。

丹陛桥北端的这座三拱券砖门是进入祈谷坛的第一道门。祈谷坛是一座方形砖城,除刚才提到的这座门外,在东西两面还开有同样形制的两座门,均为绿色琉璃瓦覆顶;北面的一座门和皇穹宇的正门相类。

南门内是一座门殿,称祈年门,面阔五间,庑殿顶,覆蓝色琉璃瓦,为明初原构。

穿过祈年门,即可见到非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不能形容的祈年殿。祈年殿建于高达6米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上,直径32.72米,通高38米,为层层收进三重檐攒尖顶圆殿;红色柱子及门窗、以蓝绿为主色调的彩绘、蓝色琉璃瓦和金色宝顶相得益彰,互为映衬。祈年殿在色彩搭配、造型唯美方面都达到绝美状态,堪称我国古典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为重檐庑殿顶方形殿宇,称大祀殿,是当时天地合祀的场所,也是天坛最早的建筑,但在明嘉靖十九年(年)曾一度被拆除;明嘉靖二十四年(年)改建为三重檐攒尖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瓦,寓意天、地、万物,改称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年)修缮过程中,将三色琉璃瓦改成单一蓝色,更显庄重,始改名祈年殿,成为祈谷的专用场所;光绪十五年(年)曾毁于雷火,光绪十七年(年)开始恢复重建,六年后才告完成。由于没有准确的图纸参照,重建的祈年殿与原殿只大体相似,外观上略微粗矮。二层檐下的“祈年殿”殿额由康熙帝御题。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祈年殿:“在色彩的运用上,从古以来,中国的匠师是最大胆和最富有创造性的。咱们就看看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吧。白色的台基,大红色的柱子。门窗、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宝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秋天,配上蓝色的天空做背景。那是每一个初到北京来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印象。”

特别庆幸,梁思成所说的“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秋天”恰好让我赶上了。

在一张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及其他一些古建筑研究、保护人员坐在祈年殿二层檐顶“祈年殿”殿额旁,神情既轻松又庄重。这是年北平市政府决定大修祈年殿时留下的珍贵照片,林徽因也由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祈年殿殿顶的女性。天坛公园内的数百株古柏也要感谢这位中国才女,如果不是当年她的据理力争,这些古柏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天坛空阔、幽深的环境也可能早已遭到破坏。

皇乾殿在祈谷坛的北端,面阔五间,庑殿顶,覆蓝色琉璃瓦,是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帝王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皇乾殿和大祀殿建于同年,檐下悬挂的“皇乾殿”匾额为嘉靖帝亲书。

至此,走完了天坛中轴线。

如果能从空中俯瞰天坛,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的南端是两个等圆——圜丘坛和皇穹宇;北端是方形的祈谷坛。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朴素的天圆地方理念。

天坛等祭祀建筑与实用建筑不同,除了合情合理,还需要丰富的想象,而这非常考验的人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