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建筑群航拍(图片源自
吉正/龙脉航拍)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与故宫同时修建,初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年)改名为天坛,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是我国今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永乐年间还在此合祭天地,直到后来在北郊另建地坛后,这里才专供祭天。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其中,北部的祈年殿高达38米,曾是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也被称为中国外形最优美的古代建筑。圜丘坛
△圜丘鸟瞰(图片源自
吉正/龙脉航拍)圜(yuán)丘坛为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处。圆形祭坛高三层,每层四面均有九级台阶,取“上天九重”之意。
△圜丘台面和栏板(图片源自网络)
△圜丘两重壝墙和棂星门(图片源自网络)
圈丘护栏的望柱从上至下均雕饰云龙图案,每层的栏板数目均为九的倍数,即上层36块,中层72块,下层块,三层直径之和为45丈,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圜丘设计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是因为古人把单数视为阳数,代表天。上坛圆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天心石,也称太极石,站在石上说话、唱歌,可感觉到强烈的共鸣。
皇穹宇
△皇穹宇南面(图片源自网络)
△皇穹宇北面(图片源自网络)
△皇穹宇匾额(图片源自网络)
△皇穹宇内景(图片源自网络)
△皇穹宇天花藻井(图片源自网络)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回音壁
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周长.2米,高3.7米,厚0.9米,直径61.5米,门向南开,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两人分站东西墙根,一人靠墙低声说话,另一人能清晰听到。
祈年殿
△蓝天下的祈年殿(图片源自
VCG)祈年殿建筑在三层圆形高大的石台基上,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内景
祈年殿殿内不用大梁长檩,沉重的三重檐,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28根大柱分为三圈,内层4根描雕金花的为“龙井柱”,上有海水、江崖、缠枝西番莲三样鎏金图案,代表着江山永固、吉祥如意,而这四根龙井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红柱为“金柱”,其所构成的12开间则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
最外层与门窗相连接的12根柱子为“檐柱”,自大殿正北柱子始,顺时针将大殿分隔为十二开间,象征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12根金柱和12根檐柱相加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
历史影像里的天坛
△圜丘坛,年(图片来自网络)
△天坛俯瞰图,年(图片来自网络)
△天坛皇穹宇,年(图片来自网络)
△天坛祈年殿,年(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是: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天坛公园导览图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2.因编辑需要,文字与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3.文字内容部分来自景区、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