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天坛祭天的由来和场所的选择

来源:天坛 时间:2022/5/19

祭天的行为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不具备科学的认知,无法解释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昼夜更迭、天灾异象等,于是,原始先民们产生了自然崇拜,认为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神灵,冥冥之中掌控着人世间的一切。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最具权威的神灵就是天神,原始先民的思维里已存在对于天之超凡神力的崇拜。据中国原始文化考古遗址发现,早在距今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我国已有祭天的活动。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荀子·礼论》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祭天活动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典型的农耕文明使得中国古人一直靠天吃饭。在古代,作物的生长主要依靠天,若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反之,则颗粒无收,百姓困苦。因此,人们对于天的依赖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需求。为了得到生活的保障,古人将庄稼收成的好坏寄希望于天,希望通过祭天得到天神的庇护保佑,让天神赐福于人间,滋润万物生长。

自西周以来,我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规范的祭天体系。古人认为“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意思是每年的冬至那一天是一年之中阴气收藏、阳气升发的日子,冬至日为“一阳资始”,因而西周时期就规定“冬日至,祭天于地上之圜丘”,以后的朝代祭天也基本遵循了周朝制度。

祭祀,一定要选在某个地点举行。然而,早期的祭祀并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制度的规范化,固定的祭祀场所才逐步出现。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人们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至后来祭天选定在郊外,因而祭天又称郊天,祭天的场所称为祭天坛。坛,在《礼记·祭法》中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坛的形状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各异。祭天之坛为圆形,取其形像天圆之意,古称“圜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时期的封禅礼,即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在梁父山扫地为墠单以祭地,称为“禅”;合称为“封禅”。

《周礼》云:“营国,左祖右社,明堂在国之阳。”自有都城以来,凡祭天,都选在都城的南方,以取《周礼》“国之阳”之意。《周易》认为,宇宙间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中间。乾卦是天的代表,坤卦是地的代表,在平面方位的分布上,乾卦的“先天方位”在南,坤卦的“先天方位”在北,所以天、地、人三者的位置是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因此,祭天场所定在都城之南。自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建康“立南郊于巳地”后,丘郊之坛开始立于都城的东南方。以后历代也多选东南方立坛。明清天坛的位置坐落在紫禁城的东南方位,正符合了“国之阳”的标准。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