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今年的天坛奖竞逐,终见分晓。五部中外佳作分享了九个主要奖项。丹麦电影《信誓》赢得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两项殊荣;芬兰电影《此时此爱》收获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奖;俄罗斯电影《攻城日记》获得最佳导演奖;法国电影《坠雪少女》拿下最佳女主角奖。最为惊喜的是,电影《云霄之上》勇夺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男演员集体获奖)、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为自《一九四二》之后,又一部赢得天坛奖最佳影片的华语电影。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云霄之上》
多元情感制造共鸣
评委张颂文在谈及他的评判标准时曾说:“情感的共鸣是我评判的第一标准。”而五部获奖影片不同角度的情感处理,似乎印证了他的标准。有时它是沉重的,比如《云霄之上》在传统的战争叙事之外,编织出主角洪启辰与小哨子的情感线,小哨子还只是个孩子,并不是一个兵,却因为洪启辰的一个决定,身陷生死危局,他死亡的一幕,也是本片情感爆发的高潮时刻。有时它是讽刺的,就像爱情、婚姻、艺术本来是需要真诚投注情感的领域,最终却变成了充满欺骗、利用的《信誓》游戏。有时它是黑色的,如同《坠雪少女》中罪恶的发生,被隐藏在必须经历的青春懵懂之中,以为得到的是情感,实则只是对方欲念的满足。有时它是彩色的,即如《此时此爱》,明明有“难民”这个苦情标签,却能以一家人并非做作的苦中作乐,看到亲情对彼此内在脆弱的支持。这些情感的土壤,可大可小,源自社会,发微个体,有些在普通人的经验、文化之外,却同样能够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背景观众的共鸣。这是电影特有的力量,而将这些电影组织在一起的竞赛单元,则如同一位交响乐的指挥家,让这些不同的共鸣产生和声,形成每一届电影节,独特的旋律。
《云霄之上》剧照
多样作者连接世界
本届天坛奖的另一位评委陈正道说:“竞赛片是不同作者的表达。”15部竞赛片来自五大洲十九个国家与地区,有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有跨国合作,凸显了电影制作上的国际化;这些电影主创,有非洲裔(《国王之夜》)、有女性(《坠雪少女》)、有大师(《信誓》)、有新人(《此时此爱》)。他们不仅代表着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信仰,也带来了各自的视角。不同的表达在这种多样性中,激发出评委的碰撞,观众的震动。由于竞赛机制的客观存在,最终的获奖作品压缩了多样性的广度,却也因为这种集中,强化了深度。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坠雪少女》,严肃探讨了体育少女的性心理成长。伊朗裔的欧洲新移民哈米·拉梅赞,通过《此时此爱》一片,讲述身处北欧的一个难民家庭如何笑对生活,纠正了很多对欧洲难民生活过于纷乱的想象。丹麦大师,年天坛奖最佳影片的导演比利·奥古斯特,面对“伟大艺术与美好生活能否兼得”这个古老命题,用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的《信誓》,展现了何谓风格的圆熟,技法的精到。而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扎伊采夫,在《攻城日记》中让我们再度领略了斯拉夫民族的雄浑、壮烈,以及蕴含其中的一股亲情热流。
《坠雪少女》剧照
技法助力创造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