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是著名的古建,建于永乐十八年,它的功能,是提供给明清皇帝祭天的场所。天坛不止一个,而是一个建筑群的统称,全部面积加起来比故宫还要大。天坛建筑各具特色,祈年殿为圆顶重檐,端庄稳重,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地旁,四周却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在天坛修建前,此处是肥沃的土地,农民世代在此耕作。有一佃户的女儿为了救治她的母亲,出门寻医问药,听说北方山间有药便连夜启程寻找。
姑娘历经磨难,终于为母亲寻来了一种草药,因为她要用此治病,便被人称为益母草。果不其然,母亲服药后身体逐渐康复,为了方便,姑娘便将草移植到了田地。
明朝皇帝为了修建祭天建筑,看中了这块宝地,视察时发现这里土地虽好,却杂草丛生,当即下令铲除杂草。随行大臣知道益母草一事,心生一计,告诉皇帝:“这不是杂草,而是龙须草。皇上乃真龙天子,没有龙须对您不利啊”。皇帝听闻便留下来了这些杂草。
于是建在杂草之地的皇家建筑群天坛便开土破工了,占地二百七十三公顷。其中包括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著名建筑。
最为著名的祈年殿位于天坛中央,建筑呈矩形,高三十八点二米,直径二十四点二米,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古代名堂式建筑。祈年殿屋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在日光映衬下格外耀眼,坐落在汉白玉基座上让人肃然起敬,殿内顶棚是九龙藻井,十分壮观。二十八根楠木为柱:里四根代表四季、中十二根代表月份、外十二根代表时辰星宿。
匠师建造时,除了主殿,对声音的处理也是格外巧妙,坊间还有“天闻若雷”的说法。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高三点七三米,厚零点九米,直径六十一点五米,周长一百九十三点二米,围墙弧度十分讲究,能完美折射声音且不分散。一个人站在百米之外也能听到另一端人的声音,十分有趣,深得游客们的喜爱。
还有三音石,坐落在皇穹宇殿门轴线上,是指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二、三条石,站在第一块条石上听殿内有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条石上听殿内有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条石上听殿内有三次回声。并且第三块条石处空间无任何阻碍物,声音更加响亮。
这些设计寓意人们在天神注视下要行的正坐的直。圆形建筑配方形基座,也是在寓意“天圆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