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华网
国人追求完美,大概是源于老祖宗的教诲。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里,有着这么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表达出国人对于完美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对“第一名”的狂热。延续到资本市场里,就是冀望于抓到行业的龙头,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那么,血液制品行业里的龙头是谁呢?
规模比较
从一个比较直观的角度来判断,公司的营收规模和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是观察一个公司在行业內地位的重要指标。
虽然这些指标看上去很肤浅。
作为受国家政策管控的行业,自年国家决定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整个行业便进入了存量竞争的状态。经过近20年的兼并重组,血液制品的江湖格局基本确立,弱小公司逐步边缘化,市场份额多被天坛生物(-CN)、上海莱士(-CN)、华兰生物(-CN)、泰邦生物(CBPO-NASDAQ)、博雅生物(-CN)、卫光生物(-CN)、振兴生化(-CN)以及博晖创新(-CN)八家上市公司所瓜分。因泰邦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信息量有限,暂不纳入观察标的。
由于年各家的年报都还没有出炉,统一据H1半年报提供的信息来评估。数据可见,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与博雅生物的营收均在10亿元上下,处于行业的第一梯队,可以算作头部企业。
但是,博雅生物是多元化经营,其血液制品业务的营收只占总营收之一半。5亿元的营收,分量不足以进入第一梯队;而上海莱士对纵横驰骋资本市场上有着迷之狂热,虽有超额收益之惊喜,亦有一朝倾覆之惊吓。所以,真正拥有安全边际的,唯有天坛生物与华兰生物。
优势比较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经济活动而言,也有其自身的行规。我们承认在某些行业,小公司可以拥有超越大公司的发展速度,成为行业的黑马。但是在血液制品行业,这样的超常规发展,似乎是一个“丰满的理想”。
采浆量是掐住小企业发展的命门。
按照当前的政策,单采血浆站只能向一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在现实的经营层面,单采血浆站往往都是血液制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而单采血浆站的获批,是需要一个严格而缓慢的过程。是不是还有被砍掉的可能。
没有单采血浆站,就没有采浆量的提升;没有采浆量,无从谈起公司营收的增长,规模的扩大。
我们来看一下截至年上半年末行业內各公司单采血浆站数量。
可以看到,天坛生物以56家单采血站的数量遥遥领先,数量上不仅超过紧随其次的上海莱士与华兰生物。更是把处于行业末端的博雅生物、卫光生物、振兴生化与博晖创新远远地甩到了后面。依靠常规的缓慢发展,尾部企业似乎难有出头之日。
当然,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血液制品公司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单采血浆站,提升自己的采浆量,上海莱士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径。然而,对于尾部企业来说,即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前行的路上,那就是血液制品的批准文号。
拥有单采血浆站只能说明原料供给有相对的保障,但是从原料获得到终端产出,不仅仅是产能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受管制的行业里,还需要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号。拥有批准文号,就具有生产相应产品的资质。没有批准文号,就只能一步步走流程,做漫长的药物临床实验,以证实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这费时、费力、费钱的战线,也算是血液制品行业里的另一个护城河。
依据各公司在年的半年报,财华社统计出截至年上半年末,血液制品行业內各公司获得的批准文号具体情况。
表面上看上去,各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数量差在个位数。然而,对于公司而言,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生产资质,更是关乎公司实际经营中的毛利率。凝血因子类产品提取难度大,技术壁垒高,毛利率远较白蛋白类和免疫球蛋白类的产品为高。在过去几年里,博雅生物之所以一直受资本市场的追捧,其高毛利率的人纤维蛋白原功不可没。
如此说来,对于尾部企业而言,跨越式发展之难,难于上青天。
聚焦天坛
天坛生物无疑让人充满形像力。
这种想像力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其背靠央企的背景。确实,央企身份可以带来资源上的优势,产品获批的便利,以及终端销售网络的覆盖。
更多的想像力来源于天坛生物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如果对标华兰生物,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天坛生物实现采浆量吨,对应56家单采血浆站,半年的单站采浆能力只有13吨,年化的话,亦只在26吨上下。
华兰生物并没有公开披露年上半年的采浆数据,参考其年吨的采浆量以及24家单采血浆站,其单站的年化采浆能力在50吨。远大于天坛生物26吨的单站采浆能力。
这是天坛生物致命的缺陷,也是其增长的空间。
症结在哪里?产能的限制。
年的11月份,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云南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项目立项的议案》,拟在昆明市投资17亿元,新建投浆能力为吨/年的血液制品项目。
在此之前的年,公司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拟投资14.5亿,在成都新建投浆能力为吨/年的血液制品项目。
产能的扩张,能不能为公司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公司而言,这确实是超越瓶颈不可避免的一步,也是构建其血液制品霸业的重要布局。
按照公司的公告,成都项目要到年才能实现一期和二期的竣工,三期竣工要等到年。而云南的项目目前仍处于立项阶段,距离落实尚有一定的距离。在当前的这个时间点,不得不通过申请血浆调拨的方式整合內部资源。
长期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