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9月22、23或24日,我国南方从这一节气才开始入秋。太阳在这天到达秋分点,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平分。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即一天中白昼长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极将经历6个月的极夜,而南极则开始6个月的极昼。另外,按照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方法,秋分日处于秋季90天的正中,平分了秋季。
由于秋季降温快的特点,秋收、秋耕、秋种等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格外紧张。华北地区忙于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则忙着收割晚稻,翻耕土地播种油菜。秋分时节,干旱少雨或连续阴雨是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收割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
秋分时节,我国有很多传统习俗,如:秋祭月、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风筝、送秋牛、竖蛋、拜神等。秋祭月
我国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但因秋分日每年日期不同,不一定会有有圆月,因此将祭月由秋分改至中秋节。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场所分别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民间祭月则因地区不同而风俗各异。
吃秋菜
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即秋碧蒿,是一种细长嫩绿的野苋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秋分这天将采回的秋菜做成“秋汤”,与家人一起分享,寄托了人们祈求家宅安宁、身体健康的愿望。
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秋分后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阳气盛才会出现雷声,秋分后阴气旺盛,所以不再打雷。雷声消失是秋寒的开始,也是万物衰败的征兆。气象学研究表明,秋季空气寒冷干燥,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蛰虫坯户
坯,也写作培,用土建造的意思;坯户,即用土将洞穴封住。秋分后,天气变冷,蛰居的昆虫开始藏入洞穴中,并用土将洞口封住防止寒气侵入。
★水始涸
秋分后降水量开始减少,同时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较快,因此湖泊河流水量变少,沼泽和水洼处于干涸状态。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要防止凉燥,不光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饮食调养方面,还应多喝水,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这些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