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发展 >> 正文 >> 正文

做有温度的医者忆天坛医院朱镛连教授的

来源:天坛 时间:2025/4/9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医院、每个科室总有那么几位老教授,让我们这一辈年轻医生总是念念不忘。难忘的不光是老教授高超的医疗技术,更让人想念的是他们践行的有温度的医学……医院神经内科老主任朱镛连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教授。曾经每月的一个周二或周五上午,在北京医院老院的5层会诊中心,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身姿挺拔、满头银发的老者。他每次都早早地来到会诊室,穿上干净整洁的白大衣,检查需要的查体工具,等待着慕名而来的疑难病患者。对待这些疑难的神经疾病患者,他每次都亲力亲为,详细地进行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他和蔼可亲的态度顿时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病人和家属脸上逐渐露出了宽慰的笑容。而他询问病史思路清晰,查体动作干净利落,分析病例一针见血,又让在场的神经内科医生们叹为观止。患者、家属以及在座的小大夫们谁也不会想到当时的朱教授已经90高龄、步入了鲐背之年。老教授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从小立志当医生解救劳苦大众,当上神经科医生的他经常说:“我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多年,遇到最苦恼的事情就是临床上缺少治疗办法,特别是特效的办法。许多神经疾病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状,如偏瘫、截瘫、言语障碍等,使患者痛苦不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神经科疾病的复杂性和致残性,使他一直想着有什么样更好的办法来解救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于是在花甲之年临近退休时,朱教授来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康复中心,组建了国内首个神经康复科和偏瘫治疗中心,并亲自担任了治疗中心的主任。在朱教授的带领下,神经康复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如今发展成为了国内神经康复领域的翘楚。老教授用他的仁心仁术帮助了无数患者摆脱病痛、走向康复。在老教授的身上,没有医学权威的骄傲,只有不耻下问的谦虚。因为在朱教授的心里,医学是学无止境的,谁都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或精通。有一次在会诊中心,跟诊的小马医生问了朱教授一个问题,当时朱教授思考了良久,发现并不能从现有的医学知识中获得答案。他谦虚地跟小马医生说:“我回去给你找找文献。”小马医生并没有当回事,之后就忘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再次碰到朱教授时,朱教授带来了厚厚一沓纸质版的文献,还把每篇文献的重点内容用红笔标识出来。他见到小马医生,兴奋地说:“我查到相关文献了,你来看看对不对?”并坐下来耐心地给小马医生讲解文献内容和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小马医生、现在的老马主任回忆起20年前的这件事情仍旧感慨万千,敬佩于朱教授的平易近人,感慨于朱教授的精益求精。接触过朱教授的很多医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他甘于奉献,毫不保留地向年轻医生传授自己的医学经验,同时医风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待医疗工作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对待病人又是那样的亲善和蔼,一点也没有距离感。在朱教授的心中,当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病人恢复健康。但神经内科很多疾病不能治愈,甚至不能延缓病情的进展。在会诊中心的神经科疑难疾病中,不能治愈或缓解的疾病比比皆是。这时候,老教授更多的是采取安慰和理解的方式宽慰病人和家属,让他们有更多的勇气和更好的心态坚持下去。他会体谅远道而来的病人,知道和理解他们求医的艰辛,有时候经常利用自己是神经康复中心的主任为病人开“后门”,让病人尽快的住院进行康复。每每和其他医生聊起这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老教授万分的可爱,但这份可爱中又透露着人心的善良和淳朴,感慨老教授一直以来践行有温度的医疗。这也提醒我们青年医生,不要成为“看病的机器”,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