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一万枚指纹的温度邹操天坛指纹画发布,

来源:天坛 时间:2024/11/28

“社会雕塑”与“人人公益”——艺术家邹操与万名老人共创指纹画《天坛》画作研讨会嘉宾合影

在老龄化时代,如何让老人活得更具尊严?

在公益面前,如何调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在艺术创作时,如何拓展其话语维度为社会赋能?

当艺术与公益相遇,是否可以实现探索出一种行而有效且自身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艺术家邹操给出了他的答案。

《天坛》指纹画系列作品

年11月6日,艺术家邹操和老人代表一同将名为《天坛》(又名《万民祈福》)的指纹画捐赠给天坛公园,而这一系列“共创”版画背后,却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年99公益日开始,腾讯基金会资助,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执行的“爷爷奶奶陪伴计划”,为全国名乡村孤寡老人提供为期1年的营养物资和志愿者陪伴。年99公益日前夕,受益的乡村孤寡老人纷纷写起感谢信,而不少不会写字的老人则在代笔信下按上自己的手印,红红的手印按满了近千封感谢信。艺术家邹操得知此事后被这个公益项目深深打动,“每一个手印都代表一份认可,一份感谢,一份希望,一份祝福。”于是他循着公益的足迹走访了数十名乡村孤寡老人,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万名老人的指纹创作天坛,让老人们也成为艺术家。”

研讨会现场

万人共创“指纹画”

在这一过程中,以指纹作为艺术创作符号的邹操邀万名乡村孤寡老人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了由“人人公益”而及“社会雕塑”的效果,并在作品上印上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两方大印,寄予其美好祝愿。捐赠当日,《天坛》指纹画研讨会在观坛艺术空间举办,来自艺术界、媒体界、公益界的嘉宾就如何通过艺术与公益的结合深度介入社会,“艺术+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艺术家邹操

“对于茕茕孑立的孤寡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吗?”

在走访了多家受到资助的孤寡老人后,邹操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论坛的开始,艺术家邹操首先介绍了自己创作的原委和过程:“我首先用指纹描绘了一个天坛的造型,然后将腾讯公益收集的一万个孤寡老人的指纹取来、扫描,最终把每个扫描文件再替换到这样原初的天坛图像上,从而制作出系列版画。作为版画作品,它不仅美观且具有传播性,同时我为其设置了三层防伪,通过最新的NFT技术,使其本身可以追溯并具有收藏价值。”

邹操指纹画《天坛》原稿,在收集孤寡老人的指纹后,用新的指纹将原稿指纹替换,形成最终作品

艺术家与孤寡老人共创的《天坛》指纹画

“对于有些甚至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除了被捐赠和施舍外,是否能让他们更有尊严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实现个人价值的转化?现在社会的福利政策可以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可是老人们缺少的是陪伴和曙光,是一份社会的参与感和价值感。所以我把整个项目做成‘社会雕塑’,用艺术的办法借助社会本身来改变社会。从我个人发起,到‘人人公益’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整个做这个项目的一个初衷和由来。”邹操说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理论家李洋主持研讨会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理论家李洋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对指纹画的艺术性做出了肯定,并通过对艺术性的解释探究了《天坛》指纹画背后的意义。他表示,这个作品呈现的图像是一连串社会行动、社会参与、社会公益的切片,而作品的整个创作可以不断延展,极具有启发性。

“邹操惯用指纹来创作,它原本指向的是艺术家的身份,指向艺术史关于艺术的定义等议题。但当他邀请孤寡老人去用他们自己的指纹来参与创作时,他就指向了一群艺术史上缺席的、最不被理论家讨论的,却实实在在存在过的那些无名的创作者,我觉得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作为邹操的多年好友和同行者,他为其不断突破自我的创作力所折服:“很多艺术家在成名后都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保持固定的风格,享受艺术界、艺术体制为其带来的既定标签。但邹操是一个不断要迈出自己舒适领域的人,他总能超出你对他固有的认知。我想这就是优秀艺术家不竭的生命力和创作热忱。”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著名艺术史论家、博士生导师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著名艺术史论家、博士生导师于洋认为,邹操的《天坛》指纹画不仅构成了一种行为艺术的创作方式,更具有主题性创作的社会意义。

“当代艺术领域中,批判性表现的作品很常见,但是建构性的表现却实为不易。邹操从早期的指纹版‘米氏云山’,到指纹与波普语言相结合,直至这次以批判性、结构性的语言来完成一件具有社会建构性的作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也是指纹系列2.0、3.0版本的升级。从某种程度上讲,指纹是比签名还重要的符号,它本身具有契约性,而《天坛》的创作,把指纹的契约性、墨表达和社会性结合在一起,并拓展了版画的传统概念,把作品变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变成了一种过程形式的观念艺术作品,融入公益和社会关怀,这是从邹操身上看到的又一巨大飞跃。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策展人晏燕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策展人晏燕格外强调了艺术家身份和创作与社会联系之间的重要关系——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与社会产生链接和“缝合”,从而展开更具建构性的探索。“如果艺术家只解决绘画性、技法等问题,那他/她只解决艺术创造的问题,却无法很好的参与并解决社会问题,邹操的《天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责任、思考和价值。他真正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切面,我觉得这其实是艺术家产生他行动力最本质的一个源泉。而艺术家如何去产生进入社会的行为能力,通过作品修复这之间的裂痕?邹操通过自己的作品建构一个‘机制’,也就是说从作品的创作主体,以及作品的形成、收藏,到最后的收益模式,最后再回馈到贫困的机制里面,他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去消除社会差异,其实他是在做一个建构的事情。这种‘缝合’和实践,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当代艺术案例。”

华泰保险公司创始人、原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艺术家王梓木

“艺术改变思维,思维重构世界,”华泰保险公司创始人、原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艺术家王梓木在发言时表示,《天坛》指纹画把艺术、公益和社会问题的存在及其解决,用艺术的方式有机连接到一起,巧妙的把波普艺术和社会问题相连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方案的通道,打开了一扇思维的天窗。作为企业家,王梓木强调:“你可以追求商业价值挣钱,但你的使命一定是追求社会价值。在创造社会价值时很可能与商业价值不期而遇。”

原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作家敬一丹

“这件事特别适合拍一个纪录片,指纹是有温度的,每个指纹后面都是一个人、一个生命、一个故事,《天坛》指纹画的这种表达方式为我们留下了生命痕迹,所以它足具触动人心的力量,而我觉得,这个动心点正是我们做公益日非常重要的一点。”原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在发言中表示,“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公益的动心点也是我们行动的一个起点,所以我特别欣赏这个作品和它的召唤价值,它唤起了公众对一个个生命掷地有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