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一个让人想到春暖花开,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节日,今天我们迎来了第43个中国植树节。
树,协调着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平衡,维系着人类和生物及非生物之间的平衡。
树,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形成的大面积树冠,使得大量的生物可以借此生存。
树,城市的粉尘过滤器和杀菌能手,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从古至今,植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有着悠久的历史。俗话说“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在中国植树的历史由来已久,看到道路两旁的林荫大树,你能否想到在年前,就已经时兴了。
古代人们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说的里程碑,但土台经常受到风雨的冲刷,容易倒塌,需要不断修缮。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韦孝宽,下令将路边的土台拆除改种槐树,这样不但可以计算里程,还能为过往的行人遮风挡雨,这便是中国最早植树的由来。
近代多位林学家发出了“重山复岭濯濯无毛”的感慨,呼吁以每年的清明作为植树节,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山先生的支持。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将中国植树节仍然定在每年的3月12日。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春季恶劣的沙尘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纱巾曾经成了大多数人春季出行的必备品。国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让风沙渐离北京城,直至年,每年平均沙尘天数只有3天左右。
当您漫步在天坛西北外坛,放眼望去,松树、柏树、槐树、榆树、核桃树等各种树木呈散点式种植,这些混栽的树木和林下的野花野草共同营造了现代城市中难得一见的郊野风光。
您知道吗?除了营造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树木还肩负着保护古建的重任,它们生长在天坛古建筑群的西北方向,把冬春两季西北方向的风沙拦截在此,避免古建筑被侵蚀,可以算得上是天坛古建的“三北防护林”。
天坛是明清两朝的皇家祭坛,因祭祀环境的需求,自建坛之起便不断种植各种树木,现有树木超过5万株,自然草地面积超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5%,是北京核心区的一块大绿肺。
年的沧桑轮回,天坛从皇家祭坛变为城市公园,以常绿树为核心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古老祭坛原有的底蕴,种类繁多的观赏树木赋予了天坛生生不息的新意,让我们爱护好这边片绿,保护好这座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