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京这座古都,我很享受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给我带来的乐趣。
闲暇时,去城墙上走一走,看看老南京的城墙下风景;
有空时,去乌衣巷看一看,体验旧时王谢堂前的时光;
去秦淮河边追忆时光,想象一下胭脂染红河水的场景;
又或者去历史博物馆中,寻觅前人遗留下来生活印迹。
当我了解了某段关于生活中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历史真的是很美好的,当我学会从历史中寻找乐趣,学会欣赏历史的不同角度,便体会到古老的城市无穷的魅力。如果城市的角落有故事存在,便愈发吸引我去探寻历史的余韵。
除了南京,我心目中历史悠远可与之媲美的便是西安和北京,尽管这两座城市,我都去过不止一次,但是悠久的历史总是对我产生无穷的吸引力,让我想要一去再去。
今天,我特别想聊聊北京。
有很多作家的书中都出现过北京这座城市。
无论老舍笔下《四世同堂》里的北平,还是叶广芩笔下《豆汁记》里的的老北京,又或者陈思诚笔下《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北京,都呈现出不同年代的特色,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流连或沉醉。
最近读刘东黎的《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令我对北京的印象又更深入了一层。
刘东黎以审美和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切入点,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
我曾经半小时逛完南锣鼓巷,两小时逛完紫禁城,四小时内走过多个景点。这种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旅游,让我对北京的印象停留在表面,根本无暇去探索历史给这些地方留下的历史。
刘东黎对北京的解读,与我曾经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他在北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将难言的历史情感,与对北京的科学认知深度融合,并写进他的文字,带读者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
他写景点的地理位置,只用寥寥几笔就清楚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比如:鼓楼位于几条重要马路的交会处,楼前车水马龙。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昔日鼓楼脚下的交通盛况,或许当时的场景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如果你当年走在鼓楼街头,一定会觉得它很繁华。
他写燕京八景,无需刻意描画,只是引经据典便已洋洋洒洒数千言,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北京美得令人沉醉。
比如:史料所记载的金台夕照的典故,和“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的繁盛,现在看来也是令人神往。
他写国子监里的流光碎影,说那里应该是北京最有味道的一处景点。
因为这里积淀了五六百年的陈酿一般的文气,会让你自然沉静。
国子监曾经的历史地位和昔日文气所滋养出的沧桑之美,也通过刘东黎的笔娓娓道来。
在《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一书中,刘东黎引经据典,思绪贯穿古今,透过世事的表象,参透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内核。
诚如作者所言,“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最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