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乘上时光机,回顾“天坛奖”。本期的“天坛奖”时光机带你穿越回到去年的四月,来自土耳其的摄影师格翰·提亚吉(GkhanTiryaki)将与大家分享电影《野梨树》的拍摄心得。《野梨树》是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入围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的半自传之作,讲述了一名土耳其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迷茫与挣扎的故事。
03:37从年的《适合分手的季节》开始,格翰·提亚吉与锡兰导演已经亲密合作了五部作品,他既能把控锡兰电影一贯的写实摄影风格,又能用独特的方式呈现蓦然而来的诗意与梦幻,成功地助力后者在国际电影节上连连斩获大奖:年凭《三只猴子》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年凭《小亚细亚往事》荣获评委会大奖,年用《冬眠》一举摘下金棕榈大奖。
《冬眠》()格翰·提亚吉在这次沙龙上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他强调,阐述“人性”才是电影艺术最大的一门功夫,因为“人性在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它所作出的反应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而对于锡兰导演,他则表示非常荣幸与其合作,他提到,“锡兰导演不仅仅是一名导演,还是一名社会学家,在他的影片中,对于人性、灵魂以及品德的探讨,让我非常感动和震撼,也让我非常兴奋”。
《野梨树》的主人公是一名怀有文学理想的小镇青年思南。他在毕业后回到家乡小镇,打算筹钱出版自己的小说集。然而,囿于家庭关系的繁琐与周遭环境的封闭,却使他感到日益烦闷和焦虑。电影着重刻画了思南的生活日常和微妙情感,反映了年轻人急于证明自我价值的渴望,以及受困于现实的无力。更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一个青年的个体困扰,而是通过思南的经历将视角铺展得更加宽广,描绘出一幅小镇上各色人群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图景。
《野梨树》()《野梨树》具有锡兰作品中一贯的优美摄影、诗意化的镜头语言、精彩的台词和表演,即使片长超过了3个小时,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沉闷。而结束之后的余思,一定会让喜爱艺术电影的你回味良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