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仍热度不减。围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主题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让“云端”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更接地气,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广大群众领略了中华大地多姿多彩的山河、历史和文化之美,在“各美其美”的震撼中感受“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这就是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中国文化魅力。
共享美好,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诗意栖居。登黄山望云海,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品味鲜香厚重的徽菜;到了川蜀,火锅自不可少,与国宝熊猫“玩”累了,还可以去三星堆博物馆“寻宝”……身处地大物博、底蕴深厚的中华大地,我们享受着大自然和华夏先贤的美好馈赠。资料显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数量均为世界第一。借助便捷的交通,老百姓不仅可以在线下实地打卡,还能在线上品味各地的旖旎风光和多彩文化,如“云探店”“非遗购物节”“国风网游”等活动,就颇受年轻人喜欢,在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打开了一扇走近历史文化、享受文脉滋养的时尚窗口。
接续古今,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在良渚古城遗址眺望年前的华夏先民,在“二十四节气”的序列中感受古人的生活仪式感,在故宫、天坛等建筑中体悟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一项项凝结、延续华夏民族智慧与精神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犹如一把把时空之门的密钥,让人在每一次的“穿越”回归中,更了解、热爱源远流长、包容发展的中华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遗产走过峥嵘岁月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它不仅滋养着个体精神世界,还在不断更新自身,在新的创造转化中充盈时代精神,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命力。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如何答好“保护传承”这道题至关重要。斗转星移,一些年代遥远的文化遗产,虽已进行抢救性保护,但由于后继人才匮乏,有的陷入“失传”困境。必须加大文保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人才,才能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力持续注入“源”动力,让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大众的宝藏,必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滋养新时代生活、助力新时代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才能凸显其最大价值。(朱琳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