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发展 >> 正文 >> 正文

老北京文化白塔寺与颐和园的建筑特点,三音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0/2

“妙应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哪儿,说“白塔寺”知道的人就多了。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因为寺内有一座全部涂以白垩的藏式佛塔,所以俗称“白塔寺”。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至元八年(年)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年)落成。这座白塔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据说,白塔建成之后,忽必烈命弓箭手在塔的东、西、南、北四方各射出一箭,以箭落地之处为界,修建了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宏大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这座寺庙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

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不料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有白塔幸免。明朝宣德八年重建,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几经修缮,目前仅有白塔为元代遗物。妙应寺白塔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奉旨主持修建,因为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俗称“白塔”。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平方米。塔基为三层须弥座,最下层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式;塔刹由硕大的十三重相轮,托起直径9.7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华盖以厚木做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

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铁链固定在华盖上。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时,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年)存留在塔顶鎏金塔刹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现已辟室永久展出。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时,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年)存留在塔顶鎏金塔刹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现已辟室永久展出。

玉河、长河,开通玉泉山泉眼,建立养水湖及高水湖,扩大西湖(后改称昆明湖),联通圆明园水系。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打下基础。从乾隆三年到四十年(~年)之间,新建或扩建了静宜园、圆明园、静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等一系列园林。西郊宫苑基本联成一片,中间以长河及玉河相互串通,并将沿途的农田、村舍纳入园林景观范围。皇帝乘御舟游弋在河湖行宫之间,除了人工的园林美景,也将农家生活纳入画框,园内园外混然天成。此外,三山五园之间还穿插了贵族大臣的赐园20多座,更充实了这片规模巨大的风景园林。

由于地形各异,所以各园都有不同的园林形态,汇聚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各类构思与技法。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年,年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年,清政府挪用北洋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地点,是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年,光绪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年清政府再度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听政、颁旨、接见外宾颐和园集中国园林建筑精华,呈现“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造园准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蕴含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而且充满自然之趣。万寿山、昆明湖构成颐和园的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3/4;园中有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多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多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侧上行,穿过德辉殿,登上级台阶,就到了佛香阁。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每月朔望,慈禧便都要到这里上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杰出建筑的代表。从佛香阁俯瞰,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称为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吨,整体呈现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最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不施梁柱。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西堤有6座桥梁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与西堤相对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一座十七孔长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3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颐和园三大景区,湖光山色与庭园美景相映成趣;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巧妙地借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融汇在一起,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年颐和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声音的魔术师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石板铺成的甬道,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撇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神龛之间没有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清楚的三次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够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清楚,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于是又称这几块石板为“天闻若雷石”。人们必须站在石上说话,为了让“皇天上帝”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应。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则。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配殿、西配殿后侧贴着墙,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外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对方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所以称为“回音壁”。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建于嘉靖九年(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两层上饰蓝色琉璃瓦的红墙——俗称“子墙”,外层为方形、内层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中央就是圜丘台(祭天台)。子墙四边各有一座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都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则为《周易》的乾挂的卦词“元、亨、利、贞”。皇帝每年祭天时,依礼从西边牌楼下轿,步入昭亨门到圜丘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