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在年的时候,也就是一百多年前,曾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著名的地质学家——托马斯·张柏林带着儿子罗林·张柏林组成考察团来到中国,辗转多省,花费四个月的时间,拍摄和记录下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的照片。
关于这些老照片,历史镜像馆已经发了好几期了。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生活状态。
这一期历史镜像馆将继续带着大家一起回顾这些真实的历史老照片。
罗林一行在5月23日下午5点到达张家口。
他们第二天早上离开的时候,罗林拍了这张照片。全是骡车,这里应该是很多长途交通贸易往来的歇脚处。在这里,罗林一行还一直被多家客栈拒住。原来是因为外国的传教士总借着这个身份来讲价,但是人们分不清谁是传教士,于是全部拒绝外国人入住。这是考察团在宣化拍的照。可以看到,后面有着高高的城墙。
放大照片,照片上有几个裹了小脚的三寸金莲女子正笑容满面地走着。裹小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又或者说是一种陋习。女孩子到了四五岁的年纪,就要用布来将双脚用力缠紧,限制双脚生长,甚至变形以达到尺寸变小的目的。还有的地方为了裹小脚的效果更好,用碎的瓷器或其他尖锐物品,把脚割破,包裹进布里,常常让脚发炎发烂。而人们称之为“发味”,也就是脚流血发炎腐烂后的臭味,这个时候证明脚要变得更小了。
这是在山西拍的照,村庄里的房子鳞次栉比。放大看,照片上还有三根电线。这是山西的某处风光,后面还是有连绵不断的山。宣化城内,人非常多,还是可以看到骡车。这是罗林考察团到达北京城后,在天坛内的圜丘附近拍下的照片。我们都知道,天坛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场所。它有圜丘、祈谷两坛,而其中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坐北朝南,嘉靖九年(年)建成。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还在圜丘上架炮,很多文物被偷走,很多建筑遭到毁坏,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从一些老照片能看到那时候的建筑,对考古工作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可以看到,每一扇门都有人把守着。但罗林回忆记载说,他付费进入参观了,每个大门要花1毛钱,他总共花费1.2美元。
这是罗林拍摄的宣化城里的一辆马车。马车上还有个孩子,他们望向了镜头。
参考资料: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名胜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