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吃瓜小能手
如果将文化类综艺的发展看成是一条抛物线,顶点俨然是去年邓伦、周一围担任常驻MC的《上新了!故宫》,该节目不仅一如既往地维持了文化类节目的“高口碑”现状,还将有着年历史的故宫打造成新晋网红——享受影视界顶级IP待遇的同时,也成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旅游经济发展和IP变现能力。
故宫的大获丰收,也让不少同类型创作者蠢蠢欲动。因此,当有着相同配方、相似味道的《遇见天坛》到来之际,外界欣喜而期待。然而,两期节目播出之后,天坛不仅未能享受到“故宫般”的顶级待遇,似乎连普通热度也难以维持。截至发稿前,该节目在骨朵数据上的全网热度为34.53,优酷历史最高热度为,位列电视综艺第23位。
流量的持续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节目的口碑评价。目前,豆瓣上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一档形式大于内容的节目”,节目组虽将立意定位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但从前两期节目内容来看,节目中对“天坛”文化的挖掘并不突出,加之一众流量明星的辅佐,“文化类节目变味了”似乎也在成为不争的事实。究竟,《遇见天坛》出了哪些问题?
角色错位、逻辑混乱...“低配版”《故宫》?
《遇见天坛》的一开场,便通过一只拟人化的神兽“小螭”,为观众进行天坛文化科普和节目开场宣读,随后以冯绍峰、苗苗、黄明昊为核心的三位固定嘉宾,依次出场,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任务解读,随后便与每期前来的两位飞行嘉宾,随意组成队伍,完成一天的实习任务。
节目中,三位固定嘉宾以及两位飞行嘉宾充当的角色是“天坛实习生”,顾名思义,即在天坛内部以实习生的身份完成主管对其交代的任务。但从目前两期节目来看,几位嘉宾的角色定位,更像是在以“体验者”的身份执行任务,主管们对其的任务配置和教学指导,也并未体现出工作中的“同事”或“上下级”关系。过多的素人主管们,更像是这档节目中的“打酱油”路人,并未起到穿针引线的关键性作用。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整个节目设定流程,给大众的直观感受也是十分仓促,并未呈现出完整的逻辑关系。如节目中起到过渡和讲解作用的神兽“小螭”,经常只出现在节目的前半程,后半程则无故消失,而节目组也并未给出明确的“离开”原因。
类似的还有,节目中每期嘉宾在领到各自任务之后,往往会分成二或三个小组,各自行动。行动过程中,几位嘉宾也会不断接收到新的任务,但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生硬转折,以及不明确主题方向的表达形式,也让观众直接产生出“跳戏”情绪。比如首期节目中迪丽热巴与蔡徐坤正在学习排萧编钟编磬等乐器,节目组却突然切换成苗苗以vlog的形式对其内容补充,这种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旁白作用,却也打乱了节目的叙事节奏。
而这两种低端“错误”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节目对于文化内容的深度解读不足。以首期节目中冯绍峰等众人花费四个小时来挂编钟为例,节目组以不到十分钟的镜头语言便将该任务执行完成,任务执行过程中,也只是出现了两句关于编钟的历史解读,不少网友直接在弹幕中留言“没有看懂”。
其实,不论是去年播出的《上新了!故宫》,还是《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等文化类节目,其在内容打磨与形式的结合上,皆下足功夫。尽管部分文化类节目在形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问题,但其核心本质依旧是弘扬传统文化。《遇见天坛》最大的问题便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层面,观众并未真正通过明星“实习生”的身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星效应引发的“宣传”错位?
与过往文化类节目与B站、抖音等新式传播媒介深度绑定一般,《遇见天坛》的宣传形式,也无外乎其它。记者统计,目前《遇见天坛》官方账号在抖音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