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8月8日夜,第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开幕。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一条长长的焰火像一个个巨大的烈火脚印,追寻着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的体育精神,从永定门燃到了国家体育场……当晚,有不少网友问:“焰火燃放为何要从中轴线的永定门开始?”
从此次开幕式的焰火燃放顺序和燃放内涵看,设计者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出传统北京城的人文历史和史地民俗。如果从北京传统文化的民俗观点看,可以这样认为,“南为天、北为地”,这也是北京天坛在南、地坛在北的道理。民俗界一般认为,中轴线是一条“龙脉”,而奥运焰火是从古老北京城的永定门燃起的,带着我们的梦想,沿着中轴线到达体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国家体育场”,反映了古老北京的文化特点,体现了北京“人文奥运”的设计理念。
那么,何为北京中轴线?其实,北京中轴线就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是一条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约7.8公里、纵贯城市核心地带的南北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城建筑的精髓、见证这座古都的历史变迁……
从中轴线诞生之日起,就决定古老北京的整体城市格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各异的文化形态,记载几百年来北京人浓浓的乡愁,体现着北京城大气、包容、高贵、典雅、内敛的首善气质,被北京人誉为“北京龙脉”,被国人比作“北京脊梁”,被世界称为“北京动脉”。
-中轴线的历史追源-
到底是谁设计了这条穿越紫禁城、魅力无穷的中轴线?关于这条中轴线的来历,史料或民间说法很多。
说法一,是元代中土高僧刘秉忠和雪域高僧噶玛拔希的建议。据记载,刘秉忠公元年生,曾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后隐居南堂寺,其对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南堂寺,邀刘秉忠同行。刘秉忠在拜见忽必烈时建议其立朝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即命刘秉忠主持元朝首都营建,便提出中轴线设计理念。至元11年刘秉忠去世,忽必烈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而噶玛拔希年生,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首领,一生云游雪域、西域、中土之间,为避免西藏藩镇割据,其曾创立“活佛转世”制度,归顺元朝中央统治,并根据西藏最早象形文明及笨教的图腾,提出西藏文明是伏羲文明的延伸。年,忽必烈出征云南看到噶玛噶举派在康区势力颇大,便传召噶玛拔希到川西北会晤并邀其随侍左右,遭拒。公元年蒙哥汗召见噶玛拔希,赐予黑色僧帽与金印后封为国师。年蒙哥汗战死翌年,忽必烈自称大汗后封竭诚追随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赐玉印。噶玛拔希处境十分不利。不久,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也自称大汗,为争汗位兄弟间发生战争。年阿里不哥兵败,忽必烈以噶玛拔希涉嫌助阿里不哥篡位将其逮捕入狱。狱中噶玛拔希为表归顺之意,向忽必烈提出对元大都中轴线设计理念,这与刘秉忠中轴线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忽必烈考虑到噶玛拔希在藏区声望于年将其释放,年噶玛拔希在嘎玛寺圆寂雪域高原,这是历史故事中说法。
说法二,关于徐达与刘伯温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燕王朱棣削藩称帝后居南城,但其心里边盘算着在北平建京城,便召来大臣刘伯温令他修建北京城,刘伯温向朱棣举荐对北平熟悉的大将军徐达,朱棣准奏。刘伯温对徐达说,“凭你徐达神力射一箭,箭落哪儿,就在哪修北京城。”徐达答应。徐达向北射出箭飞到今北京的南苑后,箭入土中。此时,被住地一财主看见。财主想,这儿建城,自家田地不都被占了吗?便拔出神箭,取自家弓向北射去,箭借风势飞落至今天什刹海后门桥。当刘伯温追到南苑闻箭被财主取走,便向财主索要。财主瞒不住说出实情。刘伯温随到后门桥找到此箭,于是就有这条中轴线之说。但这毕竟是个民间传说,不能作为历史史料对待。
据史料记载,北京城的中轴线起于金代,是一条御道贯穿外城丰宜门、皇城宣阳门和紫禁城的应天门,但御道上没有什么建筑。到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日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了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明代,将中轴线东移米,最终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中轴线基本格局。据说,东移目的是为突出皇宫威严壮观,不与太液池连在一起,避开琼华岛和西海子众多楼阁亭台,中间留有相应空间,从而使宫殿更显凝重富丽。
-中轴线的设计探寻-
人们不禁会问,当年建元大都为何要设计一条南北中轴线呢?难道是为体现中国审美艺术吗?要探寻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而古中华文明是全人类公认的有四大古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在文字创造、天文地理、价值审美、生存观念等众多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
从象形文字看,“中”字一竖就似“中轴”。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认同的是“仓颉造字”说。就说中华这个“中”字,就是对古城中轴线的最好图示。从象形文字“中”,我们可看到四方城池,看到贯穿城池南北的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字型的一竖,而方正的紫禁城正像“中”字的“口”,当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华的“中”字。这与西方一些城市所谓的中轴线是不一样的,它们似乎凸显是“十”字文化信仰。“中”之观由来已久。商代甲骨文中就明显透露出当时中国人已具“东西南北中”的认识。今日几何图形以及生存的方位中,“中”也至关重要,不仅是空间起点,也是方向交汇处,被民间视为尊贵方位。“中”无论对家族、城市或国家,对生活、生存或处世,莫不如是。《吕氏春秋慎势篇》中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从传统文化看,意为“世界中央之国”。北京先有规划而后建之城这是社会共识。据说,这是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周王城思想。在空地建座方形的城,皇城居城中央,重重环围。几千年来,中国许多古都城多是体现着儒家礼制思想规制下建造的。汉代后,方形城出现中轴线,三国时所建邺城是最早城市引用中轴线的都城。另外,据史地民俗学界考究,“中国”之名意为“中央之国”。从中华历史看,“中心思想、中正意识”融化在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成为中国文化显著的特征之一,北京城的中轴线正是按照中国传统“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所有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建中轴线目的就是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在古代中国封建等级和礼制中核心是以帝王为中心。北京城规划建设,中心区域是皇城,核心区域是紫禁城。
另外,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确定“土”位在中央,认定“黄土”在中心。譬如,北京的社稷坛就具有这一文化现象。社稷坛为正方形祭坛,象征辽阔大地和领土,用五种颜色的土堆积而成。其中,中间为黄土,东面为青土,南面为红(赤)土,西面为白土,北面为黑土。“五色土”象征天下“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由崇尚黄土地到崇尚明黄颜色,这是古代中国走向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皇帝的标志性色是黄色,黄颜色不仅是华人皮色,也是皇权高贵象征。皇宫要用黄琉璃瓦建筑,皇帝在正式场合要穿黄龙袍或黄马褂等。北京城作为古代帝都,其城市基础色调是灰墙灰瓦之城墙、街巷、胡同与四合院,而在城市核心区域则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凸显了皇城的威严。
从地理位置看,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地理环境。古老北京城通过中轴线与什刹海相切,将成片天然湖泊引入市区,确定了城市布局,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将儒、道兼融于古老北京城营造中。西山、燕山两山脉在北京南口会合,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湾,山湾环抱着北京平原,永定河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北京平原。这“山水交汇”之处,就是选取中轴线位置的基础。也确定了“龙脉”(地势-南北轴线)、水脉(水势-东西轴线)的交汇标,从而确定城市中心点,以传统“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地理环境确定了中轴线。据说,当年刘秉忠为利用好北京城天然湖泊的水源营造国都,为使中轴线不没湖水中,便在湖泊东岸划出了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直线,切点就在后门桥,切线就是今天中轴线。
从民间民俗看,将天地两条中轴线进化合而为一。按照北京流传下来的民间说法,“北京紫禁城奥秘在中轴线,中轴线奥秘在一年夏至,夏至奥秘在中午,中午奥秘在午门。”夏日中午阳光灿烂时,从“天街”(今天安门广场)顺着中轴线走进紫禁城,穿过端门走近午门,顺着午门朝天望去,阳光直射午门,晷景投射在地上“凹”字图形正好卡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午门“凹”形晷景恰似剑柄,紫禁城中轴线像把出鞘“紫阳剑”,呈现出“抱紫阳、禁紫气”的厚积薄发之势,阳光中轴线与“紫禁”中轴线相重合,将天地两条中轴线合而为一。据说,地球在自转中某一度南北经线中轴点与阳光自转的东西纬线中轴点形成“紫禁”,经纬交叉的中轴点阳光温度就高。紫禁城的午门的阳光中轴线、对接在古都南北中轴线的中轴点,寓意午门的阳光是喷薄欲出的中轴线能量。
北京民间还有种说法,老北京城体现“天人合一”风水理念。即,地上之城往往是天上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象征。天上紫微宫是北极星周围一个星座,是人类心目中宇宙中心。在北京都城中心建有象征天象的紫禁城,位于东西和南北轴线的交叉中心。宫城用“紫微”颜色装饰,象征着宇宙中心的北极星光辉。城市中心是皇城,皇城中心是宫城,宫城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中心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的须弥台座九层台阶,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是阴阳调谐、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另外,据说,以主体建筑群构成城市南北中轴线上,皇城南门为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来规划的,城市的中轴线控制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总而言之,古老北京城的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也就有了“四九城”和“内九外七皇城四”布局。因此,古老北京城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中轴线周围的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串起古今北京文化之脉-
如果说中轴线画出的是皇城的骨骼和威严,倒不如说中轴线展现的是北京历史变迁画卷。
北京的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脊梁,又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老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据悉,当年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会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进入正阳门,过大明门(清“大清门”,民国“中华门”),随即进入“T”字型广场“天街”。广场南为“千步长廊”,广场北为太庙和社稷坛对称排列于“T”字形东西两侧。迎面耸立是“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碧绿河水,两旁耸立玲珑剔透华表,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两旁是封闭近似方形的院落,气氛凝重。过端门进狭长深远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朝房,引向宏伟壮观午门。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正方形庭院两则,有高阁对峙左右,巍峨太和殿阔,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四周是一排排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云、龙、凤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筹办北京亚运会,北京城开始改造,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延伸,西边也建造了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为举办年夏季北京奥运会,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今天,随着时代发展,中轴线周边建筑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年北京出台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重点任务》,对于中轴线文化的保护基本思想,就是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进老城保护。开展中轴线上紫禁城故宫周边环境整治专项工作,推进四大类6项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重点任务,着力推动景山、社稷坛、太庙、天坛、先农坛庆成宫等一批高等级文物的腾退。按照“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完成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文物修缮工程,完成天安门城楼全面性结构勘察检测。从发布中轴线申遗相关信息看,申遗面积涵盖北京老城面积60%,北京正阳门城楼是观察中轴线的最佳地点。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保护是北京老城保护的一号工程,东城区、西城区都是中轴线的重要区域和节点。中轴线名胜古迹布局保护,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14处遗产点。东城区域内,拥有故宫、天坛、大运河(玉河)3处文化遗产,全区68%的历史街区、40%多的等级文保单位和0%多的挂牌保护院落都在中轴沿线;西城区域内中轴线上的文物有万宁桥、景山、先农坛3处,周边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外围缓冲区列入腾退计划的有44处。力争在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中轴线的文化精髓-
一条无形的中轴线遍布多种文化的有形载体,充分展示出它独特的多重价值,从元大都开始到北京城一路走来,为后人留下了这条存在于四维时空之中的中轴线,综述各方观点,具体看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现传统“营国”理念。北京城是建筑结构形象与政治制度、人伦规划的有机整体,“都”与“城”各种功能有机融合,最终服务于这座城市的所有居民。格局、建筑、环境、规则、习俗、日常生活方式等要素,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这个城市的个性。《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作为“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北京城严格遵循传统的“营国”理念,按照“象天设都”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设计思想。尽管经历朝代变化,从北京城发展变化看,北京老城具有突出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的文化精华区,基本上覆盖在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地区,从不同角度展示出古都历史文脉核心要素与文化精髓的典型特征。
二是体现“前朝后市”商业布局。老北京商业街区布局,展示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城门热点,东南最著;集市庙市,相牵相连;公共空间,综合功能”鲜明特点。中轴线周边街市,体现“前朝后市”规划理念最鲜明的区域。清末民初,中轴线南端天桥地区与西侧的香厂路形成新市区,隆福寺和护国寺形成京城庙市,花市大街由鲜花、绢花演变成京城手工业集散地,琉璃厂街因京城书市迁徙、历代举子进京赶考和官修《四库全书》而成为闻名的文化街,东单、王府井与西单北大街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成商业街区,众多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的诞生和兴起,成为北京城市商业发展的地标。
三是会馆兴起,促进文化兼容并蓄。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有处会馆分布于中轴线外城东西两侧。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巨商大贾交流在京的经商牟利之道,有汇聚京城的文人墨客切磋、修改《四库全书》的文稿,有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催生戊戌变法,有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有鲁迅写出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些会馆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各地官吏、商人和举子进京谋取发展之路的落脚地,成为各种进步活动的大舞台,成为外地文化以至外国文化与京城文化有机对接的大熔炉,成为中国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加油站。
四是萌芽燎原红色文化。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有开启中国历史新进程的北大红楼、五四广场,有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李大钊故居,有多种红色文化活动隐身其中的陶然亭公园慈悲庵,有陈独秀发放《北京市民宣言》的新世界游艺场,有毛泽东组织开展“驱张”运动的福佑寺,有见证众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天安门广场,有被赋予强烈政治色彩、打上鲜明时代印记的“红墙”。年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入北京城,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南海成为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的中枢所在……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中轴线周围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
一座城市也不能没有自己特色和历史文化,这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都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年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时就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文化学者、民俗学家艾君,01年4月5日于北京释雅居)
往期阅读这就是四合院,北京人平静的院落四合院的历史轨迹四合院建筑特色及院落规制传统四合院有“四合规制”“大宅门”到底是指啥?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儿,一看就知道这家是文官还是武官四合院之“门当户对”的门道四合院的兽形门墩儿只有王公贵族才敢用?北京城是“漂来”的?北京城是怎么“漂来”的?漕运码头“积水潭”,明清后因何萧条了?“胡同”这一叫法真的出自蒙古语吗?前门以北的胡同宽?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北京胡同胡同:北京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劳驾了您嘞!“劳驾”这词儿咋来的,到底啥意思?舌尖上的北京:全聚德原来是这样来的提起老北京名小吃,你会想到什么?那些以诚信经商传承下来的北京“老字号”京城人最爱的小吃,为何被称为“碰头食”?
★近期热门视频★
音频
艾君
京彩台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