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新闻 >> 正文 >> 正文

好一个北京有滋有味一座城,有声有色一

来源:天坛 时间:2022/12/4
《北京欢迎你》(歌词片段)

《北京欢迎你》这首歌,随着年北京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早已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传唱至今。

当初,这首由海峡两岸三地位著名歌手集体演唱的歌曲,在奥运开幕倒计时天时一推出,就引发了狂潮般的追捧,也再次激发了国人对于北京的敬仰和赞慕。

就在年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的3月,一本新书出版了!这本新书上市,又让诸多读者将目光锁定在北京这座帝王之城,平民之城。

这本书有一个很霸气的书名:《好一个北京》;还有一个很抓眼球的副标题:《作家笔下的北京》。

《好一个北京》(封面)

京味儿的生活神奇、神秘,令人向往已久,作家笔下的北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呢?

01有好吃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民以食为天。在一个旅游从时尚变成日常的时代,这句话更能体现它的绝对正确性。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本书收录的七个话题中,第一个就是“食·慢煮生活”。一个“慢”字,一个“煮”字,就让这座城有了生活的气息。

开篇第一章,读到了著名作家陈建功先生的作品《北京滋味》。作者在文中娓娓道来,的确让人很长见识。

原来,遐迩闻名的北京烤鸭还有两大流派: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你如果只尝了全聚德,而尚未涉足便宜坊,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半个烤鸭美食家罢了。”

北京烤鸭(网图)

荷花市场烤肉李,无人不知谭家菜,六必居的酱菜园,还有转遍半个北京城才找到的酸梅汤,无不透露着作者对于京城滋味的偏爱。

“不时不食”。在随后的《京都冬食》中,著名作家肖复兴又以别样的热情,描述了北京冬日里的美食:热乎乎的烤白薯,满街飘香的糖炒栗子,色泽诱人的糖葫芦,脆生生的“心里美”,老少皆宜的芸豆饼,家家户户大白菜……读着,品着,不觉食指大动……

说到北京的美食,少不了一样特别的东西。有人嗜其如命,有人敬而远之,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它竟然进入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喝豆汁儿”。

喝豆汁儿(网图)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杨建业先生在《北京豆汁儿》中讲述了豆汁儿的做法、吃法和来历,讲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女士对豆汁儿的偏爱。

文中摘录了一首旧诗,记载北京人对豆汁的感情:

“糟粕竟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就一口吃的,都显得这么有文化。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北京美食。北京人,时常吃;进京人,第一想去看看天安门升旗,第二就想赶紧去尝尝舌尖上的北京——有好吃的地方,自然多了几分诱人的美!

02那些大咖头衔,不是白给的

北京是帝王的都城,北京更是平民的街市。

《好一个北京》,有一个副标题:《作家笔下的北京》。书中汇集了26位文艺名家细说原汁原味北京生活的作品。

书本从装帧设计层面就体现了浓浓的京味儿。几位悠闲老者,夏日闲坐对奕;一个红衣小妞,手举冰糖葫芦。这一幕可能随处可见,再配以几句诗文,就有了几份京味:

“甲第连云,槐树荫里。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全书分为七个板块,每个板块提纲挈领几个字,画龙点睛有神韵。两句“定场诗”又有了章回小说、京韵大鼓书的范儿。

书中七个板块(要点)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书中选编了28篇美文,出自26位作者之手,其中陈建功两篇:《北京滋味》和《平民北京探访录》,肖复兴两篇:《京都冬食》和《门上沧桑》,其他24位作者各一篇。

本书目录导图

在搜索引擎上随便输入这26个姓名(作家),展现的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其中,一定有你曾经读过的那一个,有你喜欢的那一篇,让你更好地了解这座城。

03可用来学习的,就是好教材

古语道:开卷有益。此话用在《好一个北京》上,恰如其分。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哪个文化层次的人,北京人还是外地人,都会从中读到一些原来未曾知道的小知识,也会更加了解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书中记载了许多掌故,既有人物故事,又有物品品鉴,还有事件勾连。读来有趣、益智,长见识。

地名,就是文化历史的载体。北京的地名带“井”字的很多,其中王府井更是赫赫有名。这条大街之所以得名,是这里有北京不可多得的甜水井,也就成了王府的专用井。(《足下的北京》作者:王培洁)

天坛(网图)

基辛格博士是中美建交的使者和奠基人,他前后来天坛十次之多,又是什么钩住了他的魂魄,让一位见多识广的智者对天坛如此着迷?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天坛的评语是:“天坛是建筑和景观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曾对一个伟大文明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感悟天坛》作者:张守仁)

《好一个北京》中收录的多个篇目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那就是作为编制语文学习及考试的素材原文,成为大学生、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材。比如,梁衡先生的作品《冬日香山》就是其中一例。

语文阅读欣赏习题

一篇文学作品,能够被引入本国的语言教材或练习素材,就有了它特定的价值,担负起了文字引领与规范的标准。

04写在最后

打开一本书,走进一座城。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6位作家笔下的北京又有或长或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好一个北京》(封面)

借书中作者安然作品《精神私奔者的北京》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哦——北京。’结结实实的静谧中,我两目微睁,轻启双唇,认出了它的面目,读懂了它的眸光,满怀爱意地,柔声喊出了它的大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