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天坛 >> 天坛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八代人缔造半部古建史,创造中国五分之一世

来源:天坛 时间:2025/5/8

清朝二百余年间,雷氏家族八代人先后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主持设计建造了圆明园、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等一系列皇家建筑,因其优良的品质及良好的口碑,在业内享有“样式雷”的美誉,我国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出自这个传奇家族,那么“样式雷”因何能享有如此盛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样式雷”的传奇历史。

天坛祈年殿

家族历史

雷氏自古就是江西的名门望族,自元朝以来便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雷玉成举家逃往南京,人生在世福祸相依,迁往南京后雷玉成无地可耕,只好带着儿子当起了木工艺人,经过数十年的勤奋钻研,到了康熙年间雷氏的技艺在当地已颇负盛名。

样式雷世系表

康熙二十二年(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能工巧匠修缮紫禁城,雷玉成的孙子雷发达凭借过硬的本领踏上了北漂之旅,很快就凭借精湛的技艺在工匠中脱颖而出,成为营造所长班,那时紫禁城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有鲁班,下有长班。能够与祖师爷相提并论,足见其技艺之高超,但让“样式雷”声名鹊起的却是雷发达之子雷金玉,雷发达去世后雷金玉接任营造所长班的职务,带领全家投充八旗成为包衣,自此雷金玉凭借一流的技艺及二流的身份成为可堪皇帝信赖之人,雷氏家族的荣耀就此开始。

技艺精湛

康熙年间朝廷重修太和殿,工程接近尾声时康熙皇帝率文武百官前来参观木料上梁,在这紧要关头木料却合不上榫,在场的工部官员心急如焚,雷金玉自告奋勇爬上房梁,用斧头修正了合榫的位置,木料平稳的落在横梁之上,雷金玉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被康熙皇帝“赐内务府七品官,食七品俸”,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能常人所不能,这便是雷金玉的“工匠精神”。

故宫太和殿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后,有意建造一处皇家园林与官员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治国之道,于是下令修建畅春园,设计师正是早已执掌样式房的雷金玉,雷金玉精湛的技艺在畅春园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大门的设计,还是走廊的寓意,乃至室内空气流动的处理,无不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

圆明园四十景图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旷厅堂中,常以碧纱橱、花罩栏轩、屏风、博古架等分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供生活起居之用,许多人认为古代的空间划分过于死板,而现代的空间流通是借鉴了外国的建筑理念,但“样式雷”图样上画的清清楚楚,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的设计都体现出了空间流通的理念,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又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推陈出新

雍正皇帝继位后视圆明园视为龙潜宝地,为彰显其特殊地位特命雷金玉负责圆明园的扩建设计,自此拉开了“万园之园”的序幕,圆明园的最大特色就是平地造园,将玉泉山的水源从西北角引入园中,与地下水汇合成湖泊,再将土石堆砌成昆仑山等山脉,构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格局,正好符合中国的地势走向。

圆明园四十景图

最著名的景观当属后来被乾隆皇帝命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九州清晏、曲院风荷、长春仙馆、武陵春色,亭台楼阁连接山川河流,宛如人间仙境。从不拘泥于过往成就,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圆明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圆明园四十景图

雷金玉年事已高,只为圆明园打下基础便撒手人寰,雍正皇帝命内务府赏金百两并安排沿途驿站护送雷金玉的灵柩回到家族发迹的起点南京,六夫人张氏怀抱出生仅三天的雷声懲在工部门前跪地哭诉,为雷声懲争取到成年后重新执掌样式房的资格。

颐和园佛香阁

乾隆十五年(年),为庆祝太后六十大寿特命“样式雷”负责清漪园的工程设计,最初方案是在园中心建造一座九层宝塔,但建造到第八层时风水师向乾隆皇帝报告说京城西北方向不适宜建造宝塔,乾隆皇帝只好下令拆除,可如何让拆除之后的废墟重焕生机呢?雷声懲想到一个解决方案,仿照武汉黄鹤楼的样式重建一座阁楼,这座阁楼便是如今颐和园的佛香阁,化腐朽为神奇并出奇制胜,这是颐和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海纳百川

乾隆初年大兴土木,“样式雷”更是声名远扬,雷声懲的三个儿子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继续扛起“样式雷”的大旗,皇家园林中最璀璨的明珠就是雷氏三兄弟的杰作。

复原后的圆明园海晏堂

海晏堂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处欧式景观,以唐朝诗人郑锡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命名,海晏堂主建筑前的水池旁有十二生肖的兽首人身铜像呈八字形排列,每隔一个时辰铜像嘴中便会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十二股水流齐声鸣响,被称为“水力钟”,海晏堂被乾隆皇帝赏赐给他的异域宠妃香妃。

承德避暑山庄

雷氏三兄弟还为承德避暑山庄的扩建进行了详细设计,其园林与寺庙完美结合的特色堪称帝王园林的典范,设计方面承袭了“以人为美,融入自然”的传统风格,帝王可在园中修身养性、处理政务,而园外则集天下名寺之精华,成为沟通汉、满、蒙、藏等思想文化的枢纽,造就了承德避暑山庄“移缩天地在君怀”的独特主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又能融汇外来文化,集天地之精于一炉,这是承德避暑山庄与海晏堂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搜集图档

“样式雷”的掌舵人雷家玺突然辞世,享年六十一岁,其子雷景修年仅二十二岁,雷景修虽自幼跟随雷家玺学艺,但雷家玺始终认为儿子无法胜任样式房的工作,故临终之前将样式房托付给同伴郭九。

样式雷图档

雷景修亦明白父亲的用意,更加努力学习钻研,直到二十八年后郭九去世时才凭借高超的技艺重新执掌样式房,不过此时的大清早已不复当年“康乾盛世”的繁华,咸丰三年(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大清国力江河日下,再也无法为工匠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样式雷图档

雷景修虽然无法像祖辈那般用巧夺天工的技艺设计出辉煌的建筑,却也做出了不逊于先辈的伟大事业,他搜集了先辈为“三山五园”所做设计的全部图档,还特意购置了一处四合院用来存放这些珍贵资料,国运兴衰本是常态,但文化与技艺不能因此断绝,保留火种,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意义也很重大,存亡继绝,保存先辈的荣光,不让后辈无根可寻,这是雷景修的“工匠精神”。

样式雷图档

保留下来的珍贵图档仅国家图书馆就收藏了两万份之多,涉及的领域也极其广泛,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每个工程细节及结构尺寸都在图档中有详细记载,以前有国外专家猜测:中国不需要设计图纸,也不需要施工图纸,只需要工匠们把经验口耳相传就可以了,而“样式雷”图档证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水平不输任何国家,其精湛的技艺更是远超欧洲。

样式雷图档

年,“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在我们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做出巨大贡献的“样式雷”传人雷景修。

制作烫样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艺术珍宝被洗劫一空,时间匆匆流逝,十几年后慈禧太后回忆起年轻时在圆明园的美好时光,突然萌生重建圆明园的念头,这个重担便落到了雷思起和雷廷昌父子的肩上,时间非常紧促,重绘图样和制作烫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施工的时间只有一年,于是“样式雷”图档中出现很多“赶紧办”、“赶紧烫样”之类的字眼,父子二人找出雷景修收藏的图样,再与亲王、大臣共同实地察看,连夜赶工将图样绘制出来呈给慈禧太后。

样式雷烫样

画样时先要确定中轴线,这就是所谓的“万法不离中”,具体方法是在先以罗盘定出方位确定中轴线,再以野墩子在中线的终点作为标志,由远及近才能更好的规划全局,接着画出地盘样图,再画出分定格局的细图,最后是房屋、门窗等局部细节图。

样式雷烫样

光有画样还不够,还要制作烫样,即三维模型,将纸板、木材等简单的原料用剪刀、烙铁等工具制作成小型的建筑模型,既可以进行效果展示,也可以作为施工参考,非常直观方便,所有的烫样都可以拆卸,打开房顶就能看到里面的梁柱结构,每个结构上都贴有标签,标注着尺寸、材质材料、施工注意事项等。

样式雷烫样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流传至今的烫样基本都是慈禧太后重建圆明园时制作的,在实际施工之前,用匠心独具的智慧制作出模型进行模拟施工,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是雷思起、雷廷昌父子的“工匠精神”。

淡出历史

大清国力衰微,慈禧太后重建圆明园的梦想自然也就落空了,晚清时期的“样式雷”只能干些零碎的修缮工作,虽然被朝廷赏赐了顶戴,但这个工匠世家再难寻回往日的荣光。

样式雷图样

清朝灭亡后,“样式雷”最后一任掌舵人雷献彩彻底失业,家族后人为生计所迫,开始变卖家中的图档收藏,这可是曾经为皇家定制的图样,而且“样式雷”声名显赫,这些图档在市面上十分抢手,并开始流往海外,幸亏朱启钤对此很感兴趣,立即向文化基金会提出购买建议,文化基金会转而委托北平图书馆进行收购。

烫样的制作材料

年,雷家后人将大部分“样式雷”图档以四千五百大洋的价格卖给北平图书馆,整整装满了十辆卡车,年,两位雷家后人将剩余的两大包图档卖给北京市文物局,市领导开具了收据并请他们吃了一顿肉烙饼,曾经辉煌了二百余年的建筑世家“样式雷”,随着这顿肉烙饼淡出了历史的视线。

#古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844.html